-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 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之一,通常是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2011年以来,人行已经连续第四次上调准备金率,这是货币政策向常态的进一步的回归。一方面体现出央行对当前流动性过于充裕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意在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本文对准备金率上调的原因及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和相应的说明。表明了我国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我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率 历史 意义 调整
一、存款准备金率的涵义及发展历史
1、存款准备金率的涵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银行设计该制度的思路是要保证集中控制必要的信贷资金,以便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存款准备金最早用于保障银行支付,防范流动性风险,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资本充足要求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根据金融机构评级收取差别保费的作法,都有约束金融机构信贷过度扩张的作用,促使金融机构本着质量、效益、市场的原则进行经营,有利于形成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市场基础。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1、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
从1985年2011年3月,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38次的调整。1985年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定为10%,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在两年内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起到紧缩银根、抑制通胀的作用。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短缺的经济时代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1998年3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大幅下调到8%。1999年,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现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的启动此时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配合,为此,央行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6%。这两次的效果非常明显,2000年存款金融机构的贷款量比1998年增加了约2万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003年上半年,由于贷款扩张迅速,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断下降,并导致总准备金比率下降。在这种压力下,央行不得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以调控信贷走势,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到2006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激增,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采取了连续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至今共上调17次,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
2、央行连续上调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大幅顺差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过快,这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央行采取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仅在2007年一年内连续11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高频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十分罕见,2008年又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最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央行此举的主要原因。
(1)流动性过剩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额逐年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到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2.8万亿美元,而且短期来看,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势头还难以逆转。2002年以来,巨额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是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又导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每年以35%以上的速度猛增,人民银行被动吐出大量的基础货币,并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不断增加的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又使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M2)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并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猛增,从而造成流动性大量过剩,因此,央行必须回收多余的流动性,维护总量平衡,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以提高金融调控的效果。
(2)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平均增速达到25%左右。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高位运行,虽然增幅有所回落。而2009年和2008年同期为分别增长1023和764亿元,2010年1月至12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14万亿元,同比增长24.5%。同时,一直困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系统的房地产投资过热问题,依旧没有好转,总体房价上涨过快,偏离了房地产本身发展的轨迹,而一旦泡沫消失,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3)信贷规模过增
2007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速仍然较快,流动性过剩比较突出。连续多年出现这种贷款绝对数量居高不下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其他的投资和盈利渠道、过度依赖贷款盈利的商业行为有关,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就决定了这种贷款冲动将长期存在,如果不加强流动性管理,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新增贷款的恶性增长随时都可能爆发。值得注意的是,中行、工行、建行通过海内外上市获得巨额融资,这更扩大了资金的流动性。这种融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使商业银行的杠杆效应扩大,间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加。因此,央行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发出明确的紧缩信号,来收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对冲部分过多投放的基础货币。
(4)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
如果存款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动。反之,其效用较为有限,商业银行等可以通过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方式予以应对,自身信贷规模不会受到影响,,央行无法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2008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普遍保持在2%-3%,大型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为1.5%-1.8%,个别季度突破2%,2010年一季度末二者分别达1.96%和1.43%,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这一阶段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较其他阶段更好收缩市场流动性。而针对我国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和信贷规模的激增,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控制信贷规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等。央行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另外央行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经过近期内频繁的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值20%(2010年3月底)。而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法定准备金率是"一剂猛药",威力巨大,对宏观经济影响深远。
三、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在金融调控中的影响
(1)准备金率调整对金融机构震动较大
准备金率上调,需要银行重新调整资产组合,但是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如果市场发育不完善,超额准备金在金融机构间分配不平衡时,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产生的震动会更大。
(2)降低金融市场运用资金的比率
准备金调整频繁,银行会倾向保持较高超额准备金,进一步降低可用资金比率。即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3)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
由于多数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而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以及是否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的的经营成本。
2、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
因为我国房价太高,出现了很大的房地产泡沫。央行多次提高贷款利率也是为了增加房地产投资商的成本,以减少他们的投资行为,不过效果不明显。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对完成房地产调控目标会有明显的作用。
3、收缩流动性、降低信贷规模的影响
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及其信贷规模,进而降低货币供应量。在目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大大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具有很强的政策约束力。经过2009年的常规放贷后,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在2%以下了,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投放信贷的能力具有直接约束力。
4、对减轻通胀压力,缓解经济过热的影响
2010年,我国CPI同比上涨3.3%,2011前两个月均保持在4.9%的高位运行,3月4月则突破了5%的重要心理关口。一段时期以内,通胀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在2010年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2011年可能会继续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下,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将逐步上行。这对降低通胀压力、防止经济过热将产生一定作用。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