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摘要: 农村 城镇化与农业 现代 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手段和路径。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要统筹二者的 发展 ,共同促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一)农村城镇化的含义
农村城镇化,不仅仅是意味着城镇人口的表面增长,而且体现为一种形成要素和 影响 极其深刻的社会和 经济 变迁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向城镇的转移、聚居、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城镇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乃至包含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扩散、渗透的精神变化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是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指建立在现代 科学 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业,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在经济形态上,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 自然 经济转变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在生产手段上,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装备改造原始落后的技术和装备;在经营管理 方法 上,运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 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和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四大要素;第二层次是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产品交换现代化、市场化以及农民消费现代化;第三层次是农村上层建筑现代化,包括农村 政治 民主化建设等。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二者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手段和路径。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农村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1.城镇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集约化经营。城镇数量远远大于大中城市,开发建设的成本较低,且距离农村比较近,农民进入门槛比较低,这无疑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建筑业、 工业 和第三产业,这样就可以带动务工经商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可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推动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从而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制镇由1978年的2173个增加到2006年的20312个,吸纳了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开始低于50%。
2.城镇化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和资金积累。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提供保障,在美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过程中,机械技术就占了主导地位。城镇是农村富人首选居住地,是农业科研的基地,是良种的供应基地,是现代农艺技术的实验基地,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用来装备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如拖拉机、电力、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不是来自农业本身,而是来自城镇。工业品投入的有效增长,将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 应用 ,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只有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城市能够为农村生产出足够的农业投入品,农业的装备条件才能得到改善,农业实现现代化才成为可能。扩大经营规模,装备现代物质技术,要求农业有较多的资金积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没有这一条,农业很难实现现代化。而要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要求工业化、城镇化达到相当水平。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史看,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达到相当水平,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份额大幅度下降后,才开始实行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从我国部分地区的情况看,乡镇 企业 越发达,"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能力就越强,这些地方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越高。
3.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依托。现代农业要求要发展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服务,远离乡村的城市,难以周全地做到,而城镇作为乡村的中心,紧贴农村,正是其优势所在。它通过相对便捷的 交通 条件、信息手段,把分散、封闭的农村市场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促进中心城市市场 网络 的扩大,推动城乡市场发育和商品流通。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制造品和服务的生产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地区比在农村地区有效率得多,因为城镇地区拥有大量有技能的工人、有作为供应商的辅助厂商网络以及大量的顾客。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的一点是要建设好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大力发展城镇,加强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城市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特别是小城镇作为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其快速发展,可以使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从而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4.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马克思经济 理论 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城镇是农村的文化中心,既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纽带,人口又相对集中。伴随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农民的商品意识会大大提高,胆识和进取心会进一步增强。这有利于农民转变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开放意识。 目前 ,许多小城镇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服务咨询站,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城镇"新移民"的后代将是新一代市民,他们在生理、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因为父母的市民化而得以提高。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直接受到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本领,不少人赚到钱,学到了本领后回乡创业,成为了农民企业家。
5.农村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的客观基础。乡镇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调整布局,逐步向城镇集中,要把乡镇企业连片发展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提高整个乡镇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步形成规模效益。首先,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小城镇适当集中,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益,可以集中治理环境污染 问题 ,可以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实现乡村工业向城镇聚集,可以使乡镇企业突破社区的局限,使农村市场从彼此封闭、分割的格局转变为开放、统一的市场,有利于一些好的企业脱颖而出,形成一定的规模,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推动农村工业迈上新的台阶;再次,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城镇化的作用
1.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首要条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小城镇形成的先决条件。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意味着它为非农产业提供农业剩余的水平不断提高。马克思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农业剩余产品,而农业剩余产品是一切分工的基础,是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先决条件。城镇工业生产的许多原料如棉、麻、丝等都是来自农业生产,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商品粮越多,则工业化进行的速度越快,推动城镇化发展越快;反之,则必大大滞缓城镇化的进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就表明了农业发展给予城镇化的动力的强弱。
2.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城镇化的催化剂。农业生产产业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而生产方式的调整,一方面必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体系、农村商业网络、农业外贸体系、农村第三产业等综合性经济转化,农民致富的渠道也从单一的农业,转向以农为本,以工促农,以商富农,从而既解决了农业资本和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调整也必然造成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在原来小农经济条件下以血缘、地缘为主要纽带,而是以资本为纽带,以经济关系决定人际关系。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需要大量投资、国家的财政有限,在这方面投资极少。而农村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来源、由此推动城镇的发展和繁荣。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