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8-21 08:21:57

 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使得演化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出现。熊彼特开辟了用"演化"方法研究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先河,他把创新看作经济变化过程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他的很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多观点都与同时期的其他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同,以致他去世之后数年内,他对其他经济学家观点的有见地的评论被记住,但是他自己的观点却被人们遗忘。直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放缓,熊彼特的思想和著作才被重视起来:演化经济学领域内的专业文献逐渐增多;一个以熊彼特名字命名的专业团体--国际熊彼特协会成立;1991年专业期刊--《演化经济学杂志》问世等等。这一系列现象表明,演化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回顾自熊彼特以来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力争重现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熊彼特的演化理论
  熊彼特的著作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历史学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复合体。他是一个多元方法论者,相信用不同的方法能够解决不同的问题。他从马克思的著作中了解到动态观,从经济历史学了解到历史的特殊性(关于技术、产业、制度等),从新古典主义学派那里学习了微观基础方法,即通过个体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演化。演化经济学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出现,要归功于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熊彼特的演化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技术竞争
  熊彼特深受马克思的动态观的影响,同时借鉴了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的演化是由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驱动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引进新的、更有效的机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些成功引入新的、有效技术的企业竞争地位得到提高,而那些失败的企业将无利可图,最终退出市场。这意味着资本积累和生产力提高将会齐头并进。"熊彼特采用了这一观点,并使其成为他解释动态演化的核心。熊彼特认为:"这种类型的竞争是资本主义竞争的本质,它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竞争,而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原料、新组织类型的竞争,它并没有消减企业利润和组织新企业出现,而是决定了它们的基础和活力" (Schumpeter,1943)。显而易见,熊彼特通过引入一个更加广泛的创新概念扩展了马克思的观点。除了马克思提到的新机器(即工艺创新),熊彼特的观点中还包括了新产品开发、原料或中间产品的新类型、新市场建立、商业组织的新形式出现等等(Schumpeter,1934,1943)。熊彼特认为,创新和模仿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经济增长。一个成功的创新被大量模仿者追随,这意味出现该创新的产业在一段时间内将迅速成长,同时对相关领域也会产生影响,一个创新很可能会诱导其他创新出现(Schumpeter,1939)。但是,熊彼特同时也指出,这种集群增长迟早要放缓,直到下一个成功创新的出现。届时将会出现集群循环发展的趋势,这种循环模式可能会导致"商业周期"长度的不同。
  (二)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通过发展创新是如何建造的理论,熊彼特脱离了马克思。他提出了创新的定义,他认为创新是现存资源、设备等等的"新组合"(Schumpeter,1934)。这种"组合"被他贴上了"企业家职能"的标签。熊彼特的早期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执行"企业家职能"非常艰巨,因为现有的知识、习惯、信念必须发生作用,"惯例"之外的每一步都异常困难(Schumpeter,1934)。根据熊彼特的观点,个人、团体、社会层面存在很多要素,使成功创新成为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问题不在于新思路的多少,而在于如何成功地执行。熊彼特认为,超常的管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将这种"特殊品质"与企业家联系在一起。在资本主义社会,创业的成功是与经济回报相联系的,那些成功的人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他还指出了成功企业家的心理属性,例如"建立一个私人王国的梦想"、"建立属于自己的朝代",或"想要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最终"获得快乐"等等。他认为其中隐含的意义就是,在创业原则上,受其他"社会安排"的影响要比受其所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影响大的多。熊彼特指出,如何做到这一点已经超出了他研究的范围,但是"并非无法解决,至少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对创业心理的详细观察来得出结论"。
  20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哈佛大学的创业史跨学科研究中心。这期间,他在论文里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演化中企业家职能的宏观的、历史的观点:"企业家职能不需要用自然人表现,尤其是单个的自然人。每一个社会环境都有满足企业家职能的方法……其次,企业家职能往往是充满着合作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下观点显然非常重要:没有个人的联合就不可能造就企业的个性"(Schumpeter,1949/1989)。比较熊彼特早期的观点,该观点显然更加全面,但是他却没有像发展单个企业家精神理论那样发展联合企业家精神理论。相反,他提出在经济演化过程中,理解企业家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历史和理论方法相结合,正如他同期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详细累积分析历史案例是揭示这些事情的最好方法,这为理论家们提供了战略假定和驱逐口号"(Schumpeter,1947/1989)。从他坚持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深受"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演化:从竞争到托拉斯
  熊彼特的早期著作经常被攻击为典型的"赞颂"企业家个人。尽管他极力否认,但是他在这些著作中确实主要强调了企业家个人,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家精神"和大企业的组织创新。熊彼特建议,应该对两种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区分,即"竞争的"和"托拉斯的"资本主义,前者反映了传统的企业家领导动态,他在早期著作中进行了分析;后者则指的是一个新兴的体系,创新主要是受到"大企业"的照顾,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Schumpeter,1939)。尽管他经常呼吁历史工作和案例研究,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对创新如何在大企业中开展进行深入研究。
 熊彼特指出了资本主义的这种演化可能会影响政治和宏观经济的性质,同时他的观点在维持和发展民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熊彼特并不认为大企业对于竞争来说是一种威胁,例如,他在《商业周期》一书中指出,尽管经济份额往往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强大到在一个国家内称霸。他进一步指出:"即使在大企业的世界里,也不断地有新企业上位,旧企业退出。创新仍然主要出现在'年轻'企业中。与此同时,'老'企业普遍显示出一个症状,我们委婉地称之为保守主义。"因此,在熊彼特的观点中,是期望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能够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
  (四)熊彼特的贡献
  熊彼特是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演化经济学家。通过运用古典政治经济学,他把演化的视角引入到技术、组织和制度的共同演化中,并且运用早期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来进行微观分析。他最成功的工作之一是发展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变迁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专门的个体与"一切如常"的惰性社会环境之间的斗争。在竞争理论中他认为,竞争不仅从时间上看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从内部结构上看也是一个演进的动态过程,从内容上看则是一个创新的竞争过程。熊彼特的这种关于竞争的分析,将创新内生化于经济增长中,把经济增长过程描述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过程,这成为了演化经济学的一个主题。
  然而,熊彼特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他忽视了一个现象,即创新在其他团体和组织中是不断扩散的,这意味着创新理论必须包括组织层面,尽管熊彼特后来承认了这一点,并且强调有必要对大公司中的"合作型"企业家精神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没有进行过多的纠正。熊彼特研究的另一个缺点是,他忽视了持续学习(小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作用。
  二、应用领域的演化研究
  熊彼特去世后的几十年,曾经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低谷。经济学家们逐渐采纳了熊彼特崇尚的正式的、数学平衡的方法,但是发现该方法对理解经济演化的价值并不大。尽管几乎没有人明确表示在做演化基础方面的工作,演化思想却很快出现在应用研究中。演化经济学应用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增长和贸易的动态
  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Posner,1961;Hirsch,1965;Vernon,1966)发现,国际贸易的实际模式似乎偏离了预测的均衡,而正是创新不断地破坏了这种均衡。这些学者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模式不是某种特定的自然或人为资产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配,而是反映了全球范围内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之间的互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大量的实证研究都在关注创新、技术扩散、各部门和各产业之间的贸易。
  对熊彼特思想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中心(SPRU),这个研究中心成立于1965年,由Christopher Freeman领导。随后的几十年中,科学政策研究中心(SPRU)试图对技术、增长和贸易动态(Dosi和Soete,1983; Fagerberg,1988;Dosi, Pavitt和Soete,1990)开展更全面的理论研究,同时基于研发和专利统计方面的数据开展实证研究(Pavitt,1982; Soete,1981,1987)。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熊彼特定义的创新,认为创新是经济变革的推动力。创新被视为专业化模式、贸易和经济运行之间的长期差异背后的主要因素。一些相关的"传统"因素被降级到次要地位、或被假定为只具有短期性质。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应用研究大受欢迎,其中的一些有了强烈的"演化"味道。经济史学家Gerschenkron(1962)研究欧洲经济追赶过程时提出,对于先驱者,增长应该被看作是内源性与路径依赖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后来者,为了适应这一动态不得不在政治、制度、经济方面有所改变。在他看来,政治和经济的追赶对企业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这种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包括Abramovitz的关于跨国增长的长期运行分析(Abramovitz, 1979,1986,1994),Cornwall(1977)提出的内生增长和"转型"过程及配置资源的能力(投资)等等。还有一种研究暗含了更多的凯恩斯主义的味道,该研究主要用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收入弹性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但是,Kaldor(1981)指出,这种弹性并不是真正的外生因素,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需要重点考虑。
  虽然这些学者多次强调了创新,他们建立的模型和实证研究却并没有明确地将创新(或研发)包含在内。为了纠正这一错误,Fagerberg(1987)提出了一个基于熊彼特思想的实证模型,包含了创新、模仿以及其他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商业性技术开发。他认为这个模型是非线性的,"社会能力"低的落后国家有"被困"的风险。另外,学者们也在尝试运用交叉学科进行研究,不断地提出创新、增长和贸易方面的新见解。
  (二)技术和体制变革之间的长波互动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为一系列的"工业革命",特别是技术和体制变革之间的互动作用。他认为重要的创新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往往聚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和特定的经济部门中,这通常会引起一个不连续的"长波"增长模式。这个观点当时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未受到关注。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大萧条来临,该理论再次流行起来。Mensch在其1979年出版的著作《技术-创新克服大萧条的僵局》中,采用了与熊彼特一样的观点,即根本性创新会以集群形式出现,它们会引起长期的持续增长。同时,Mensch还指出,由于对新事物的抵触增强,主导产业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渐渐缺失,随之整体增长放缓,最终,萧条出现了。萧条的影响之一是削弱了公众信任旧格局反对新事物的想法。Mensch认为,这种对西方经济历史的解释与创新活动中观察的高峰和衰退是一致的。
  然而,这种解释遭到了Freeman,Clark和Soete(1982)的质疑。尽管这些学者承认创新是以集群形式出现的,并且发生在繁荣和衰退期,他们批评Mensch研究中隐含的假设因果关系,认为对经济影响而言,重要的不是根本性创新,而是创新扩散,其往往会推迟十年以上,直到盈利能力更清晰,或相关社会发生变化。Freeman等学者还特别强调了系统创新的视角,创新扩散过程不再被视为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影响过程。
 在创新过程中,技术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并且诱发其他相关的创新。这种"技术系统"并不一定导致"长波",但如果一个系统非常大,持续时间长,或者几个不同系统共同作用在一起(Freeman, Clark和Soete,1982),就有可能导致长波。Perez建议(1983,1985),用演化的视角来解释这种几个系统共同发生作用,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关注。Perez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一个关键"因素"的出现,以普遍适用及成本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迅速下降为特征,并且可以用在许多经济部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
  通过不断的试验和纠错,管理和组织新技术的"常规"方式出现了。Perez使用术语"新技术风格"或者"新技术经济范式"来形容这些管理和组织经济生活的新方式。然而,新的管理和组织风格,很可能与现有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相冲突,这可能会大大延迟新关键因素的扩散,减缓经济增长。因此,Freeman等(2001)建议,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五个不同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演化,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动态,这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研究铺平了道路。
  Freeman等学者的研究为演化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它开辟了创新的系统研究,并且将其应用到历史进程中,使人们对技术体系更新换代的动态有了更好的理解。第二,首次尝试将技术动态与社会、组织和制度特点联系起来,尽管熊彼特倾向于将这些作为约束条件。Freeman指出,社会、组织和制度因素实际上使创新成为可能,并且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时间变化的。最后,创新系统方法为创新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创新系统间差异及识别政策影响行为者的有利工具。
  (三)创新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者们对"长波"研究的兴趣逐渐消退,很多学者开始接受熊彼特提出的"创新过程和技术扩散都有很强的系统性特征"的观点,同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的特点是累积效应和路径依赖"(Dosi,1988)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浓厚兴趣。通过创新应用领域的研究发现(Kline和Rosenberg,1986),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倾向于形成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网络(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系列关于创新扩散、社会、制度和政治因素的系统性关系研究开始出现。尽管一些社会性、制度性和政治性的因素可能是全球相关的,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多数与国家或区域紧密关联。因此,将社会性、制度性和政治性的因素进行整合,创新扩散的维度自然就形成了。
  可见,这类文献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将技术和该技术领域的动态演化联系起来。这些文献重点关注国家层面的"国家创新系统",将其定义为"公共制度的网络,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对创新进行开始、引进、修改和扩散"(Freeman,1987)。在实践层面,这些研究大多针对一个特定的国家,确定和描述影响R&D和创新的行为主体、机构和制度。不过,根据Freeman(1995)的研究,第一个使用"国家创新系统"一词的学者是Lundvall(1988, 1992)。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Freeman和Nelson采用了宏观的观点,并且重点强调了R&D的国家参与行为。相比较而言,Lundvall的观点则更加"微观",主要研究"学习"是如何在经济系统内发生的。尽管熊彼特提出创新应该被视为一个不同来源的新知识的组合(Lundvall,1992),Lundvall则认为没有理由只强调"大创新","小"的根本性创新的积累作用同样也很大。此外,熊彼特主要强调执行新组合的人和经济环境的反馈,Lundvall则特别强调了不同组合中各种知识的作用。Lundvall认为,这些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和其周围环境之间,特别是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因此,按照Lundvall的观点,一个经济系统的特点就是企业、客户及供应商之间的密集程度和持久关系。
  为什么这些创新系统是国家性的呢?Lundvall给出了至少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历史性的。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演变是随着时间缓慢进行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工业和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很多发达国家那样,那么该国创新动态具有国家性的概率会很高。第二个理由与文化、语言和制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方便了企业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所以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虽然有很多国家的实例能够验证这两点,但是也存在不少相反的例子。例如,一些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相邻国家的经济连结成一体,还有些国家可能是多语言的,有文化分歧的,或是一个联邦结构,在体制和政策上允许相当大的差异等等。显而易见,创新是否具有国家性是由国家的"一体化"程度决定的。实际上,Fagerberg(1995)在这种"一体化"方面作过研究,发现各国在这个方面有显著的不同。例如日本、北欧国家非常适合这一理论,但是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澳大利亚、法国和英国)却不适合。
  这就引出了如何定义系统边界的问题。事实上一些学者指出,系统边界不能假定为遵循国家边界(Carlsson和Stankiewicz,1991;Cooke等,1997;Edquist,1997),学者们普遍认为创新系统的领域会因技术领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技术系统"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特殊的经济或产业领域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网络,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基础下,参与一代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他们的研究更加强调行为主体的"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是"稀缺资源的不公分布",关键取决于扩大"经济机会集"的能力,发挥将已有网络转变为一个全面的"技术系统"的潜能。他们认为,这样的系统经常会具有空间维度,有时是国家的,但经常是区域的。
  创新系统的研究快速发展并产生了很大影响,颠覆了"创新线性模型"(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成为政策制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拥有了更加全面的视角,将研究重点放在(创新)系统内各种代理商、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经济系统将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各种行为主体整合创建新技术时的交互能力方面。尽管有这些优点,创新系统的研究只是理论假设和实证总结的混合体,尚未形成理论或方法,在系统实证工作方面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对系统如何工作进行更加精确的理论分析。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与更加正式的演化理论进行学科交叉,这正是下文中将要详细介绍的内容。
三、演化模型
  建立经济演化模型的尝试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Nelson和Winter的研究,他们在1982年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进行了总结,这部书是演化理论的重要著作。Nelson、Winter与熊彼特研究的共同点是将技术竞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争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Nelson和Winter的模型中,企业将利润用于新技术或设备的再投资,成功者将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并且比其他企业发展得快,而那些失败者将有可能完全被淘汰。另外,Nelson和Winter的研究也与熊彼特有着重要的区别。第一,Nelson和Winter认清了生物演化理论和他们自己的演化理论之间的区别,公开反对将生物学分析用于他们自己的理论,或者是用于建立一个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演化理论。而熊彼特则试图将自然科学理论运用到经济学中。第二,在早期Simon等人的基础上,Nelson和Winter基于"程序性"或"有界性"的想法增加了对企业行为更加详细的理论分析。第三,Nelson和Winter允许企业行为(战略)及行业特点的多样化,允许企业技术活动及实际活动产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他们认为其中存在很大的随机因素)。最后,他们淡化了经济演化中主要间断点的重要性,尽管熊彼特认为这点很重要。可以说,Nelson和Winter的研究更具有"渐进"的意味。
  (一)建立演化的认知基础:"有界性"或"程序性"
  为了建立研究的微观基础,Nelson和Winter接受了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根本无法预料行动的所有可能结果,这个世界太复杂,信息量过大,人类的认知能力(甚至大型计算机)太有限。按照该观点,人类实际能够做的就是选择简单的并且要求较低的决策类型,采用所谓的"满意度"的行为。"满意度"行为即只要一个行为规则导致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行为主体就将坚持这个规则,直至行为主体开始寻找其他出路。
  这个方法已经以不同的方式被利用。Cyert和March(1963)在他们的《企业行为理论》一书中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的决策。Alchian(1950)在他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中研究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分析。Nelson和Winter(1982)遵循Alchian的观点,将"有界性"视角应用于企业的行为分析。一般来说,Nelson和Winter往往将企业(或组织)看作是相当"保守"(抵制变化)的(Nelson和Winter,1982)。
  企业假定遵守既定的规则(或"日常活动")。日常活动决定行为(与环境冲击联系在一起),这是遗传的,也是可选择的。不过,尽管Nelson和Winter强调了惯性,日常规则仍然可能改变。根据Cyert和March(1963)的观点,Nelson和Winter(1982)试图引入一个规则的层次体系,其中较高层次的规则控制较低层次的规则,并采用了"搜寻"和"规则引导"、"规则变化过程"等术语(Nelson和Winter,1982)。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