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2013年11月26日,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和中国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庆贺刘国光九十华诞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余家单位的约100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大师刘国光学部委员九十华诞,并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主题,对其学术思想、理论贡献、高尚师德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代表院方致辞,赞誉刘国光先生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始终坚守经济学家的良知和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三家主办方的第一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学部委员主持会议。
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求是》杂志原总编辑有林,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和腾藤,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田心铭,中国社会科学院何秉孟、项启源、于祖尧、杨圣明、田雪原、王振中、左大培、胡乐明、董志凯、樊建新,解放军后勤学院邵积平少将、邵维正少将,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胡钧、周新城、张宇、张旭,国家发改委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丁冰,南开大学何自力,清华大学朱安东等领导和学者出席会议,以及吴树青、朱佳木、汝信、江流、郑科扬、邢贲思、沙健孙、梁柱、吴易风、林兆木、李成勋、李晓西、杨承训等领导和学者发来贺信贺电,共同表达对刘国光教授九十华诞的祝贺,并高度赞扬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和高尚师德。
与会者一致认为,作为首届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刘国光是一位坚定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和人民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在为学上,刘国光高瞻远瞩、庄严无畏、坚持真理、严谨求实,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而深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为师上,刘国光胸襟宽广、豁达仁厚、润泽桃李、提携后学,体现大师风范,德以为人、谦以治学,堪为学界楷模;在工作上,刘国光曾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和学部主席团成员,现为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和学部委员,为党和人民工作尽职尽力,其不少建言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和转发。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回顾和总结了刘国光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贡献。
一、最早论证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理论
与会者认为,早在1979年,在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圈定为"标兵文章"并在党内传阅学习,后来发表于《经济研究》的《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文,是我国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最早最有新意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国光针对"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是不相容的"等观点,深入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既不互相排斥,也不是由外在的原因所产生的一种形式上的凑合,而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的有机的结合。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必须走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1982年9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一文中,率先提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买方市场"将逐步形成,价格趋向合理化,提出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等观点,同时他还指出,应着力研究指导性计划的机制问题,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与市场关系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坚持改革方向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些观点,不仅为厘清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混乱认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后来中国理论界确立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充分说明刘国光是最早主张并系统论证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改革取向的经济学家,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可贵的前瞻性贡献。
二、最早提出从"两重模式转换"到"两个根本性转变"等经济指导思想
与会者一致认为,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刘国光始终站在经济理论战线的最前沿,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他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见微知著,及时提出独到的经济观点和对策建议,引领经济拨正航向,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有学者说,中央多次提出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今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这个共识始于刘国光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的理论探索,他是我国最早提出"双重模式转换"的经济学家。刘国光于1985年先后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略论两种模式转换》和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两篇文章,提出两种模式转换就是指发展模式转换和体制模式转换。发展模式转换就是从过去以高速增长为目标、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不平衡发展战略,逐步转向在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的适度增长,以内涵发展为主导方式和合理配置资源的相对平衡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包括发展目标、方式、重点、途径等,目标是从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转向以提高人民生活为目的的适度增长,方式是相对平衡,重点是国民经济的薄弱和基础环节,途径是以内涵为主的发展。而体制模式转换,就是转换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决策结构、以经济手段间接控制为主的调节体系、把物质利益原则与社会公正原则结合起来的利益结构、政企分开和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的组织结构等为特征的新体制模式。他通过进一步的论证,又相继于1986年发表《中国经济大变动中的双重模式转换》和1988年发表《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模式转换的若干问题》两篇文章,为"双重模式转换"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可见,"双重模式转换"思想是刘国光学术上的一种提炼,是对改革实践中的矛盾、问题和出路进行不懈探索的结晶。到上个世纪90年代,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刘国光率先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指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成为经济工作始终关注和决策的重要内容。他提出的"双重模式转换"的思想,最终演变成"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国家的决策作出了先行的论证,最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思想。
与会者指出,改革开放之前,刘国光提出的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综合平衡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机制中重要的一环,搞好综合平衡,是调整比例关系、提高经济效果和改革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些理论观点对当时经济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再生产比例和速度的量化研究。
三、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还有学者指出,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改革仍将面临一场攻坚战,不改革或放弃改革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有生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国光秉书直言,不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市场化走过了头,中国都没有良好出路。如果我国改革完全市场化不要国家宏观计划调控,完全私有化不要公有制为主体,完全的两极分化不要社会公平,这都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迷失方向的改革。他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层次上,这与国家宏观调控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经济双重调节体系。
与会者一致认为,刘国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并多次发表著述,认为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能引领中国经济学的正确走向,同时应该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合理的东西可以为我所用。
刘国光曾说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能照抄照搬以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框子,更不能模仿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同时把意识形态与分析工具有效地统一起来,既鲜明地强化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又精巧地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将二者紧密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上。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