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8-20 21:32:26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人类生存,更成为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我国学者也试图从演化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寻找发展生态经济的依据。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蕴含着系统的以生产方式转变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理论。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大背景下,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中,他以劳动为中介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作为其中的第三个同盟者的,只是一个幽灵--劳动,这只不过是一个抽象,就它本身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人类一般生产活动,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性质规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单纯的自然存在上,不以社会为转移,超乎一切社会之上,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马克思将劳动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人与自然之间永恒沟通的桥梁。马克思还运用价值的二重性对自然做了一个清晰的界定:"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他认为,自然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这表明了生态自然与生产方式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1.自然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1)自然影响社会生产效率。自然是影响劳动生产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自然条件的优劣决定了劳动水平的高低。他举例说:"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 
  自然条件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马克思根据人类需求和经济发展将自然条件进行分类,"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分类的自然条件在不同时期对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尽管随着工艺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自然对生产力的约束有所弱化,但不可否认自然条件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自然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从长远来看,对生态自然的高消耗就是对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的弱化。 
  (2)自然影响社会分工的形成。马克思在其生态经济理论中论述了由于自然影响社会分工的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自然条件差异影响社会分工的形成。他援引斯卡尔培克的分工理论,考察了三种分工形式。马克思指出:"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的分工;把这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场内部的分工,叫做个别的分工。"而一般分工则是社会分工,由于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为商品。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在这里,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第二种是自然资源多样性影响社会分工形式。马克思以劳动为切入点认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有用劳动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相结合所体现的有用劳动的多样性构成了社会分工的基本内容,并成为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 
  由自然影响形成的社会分工是其他分工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正是人类社会的需求、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并使之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场手工业正是分工深化的表现:"整个社会内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自然的变化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而这些分工的出现也会影响到自然参与社会分工的形式,从而形成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分工。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