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西方经济学理论更新的时滞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天色彩使得其与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表现为其对于经济危机根源的解释乏力和所出台反周期政策的无效,这些不失为一门先进社会科学的缺憾。
西方经济学危机理论、政策主张与评析
表1为西方经济学危机理论分类。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虽然属于早期西方经济学范畴,但这一称呼却是由马克思创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十九世纪中叶,生产过剩还没有大面积出现,同时期的西斯蒙第、马尔萨斯、萨伊和李嘉图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会导致生产过剩存在分歧。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支持资本主义爆发全面生产过剩危机的内在合理性,而萨伊和李嘉图倾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生产过剩具有自我修复机制(内在稳定性)。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生产过剩在今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两种意见和理论在当时的争论和分歧还是极大的推动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斯蒙第是资本主义学说史上第一个阐述经济危机的人,他对于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解释为消费不足。西斯蒙第认为"消费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生产只是为了消费"、"经济危机的总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不合理分配制度下的生产无限扩大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永续不断,不具备周期性"。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西斯蒙第对于解决经济危机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从资本主义大生产回归到小生产,用消除生产无限扩大可能性的方式杜绝生产过剩",显然,这种因噎废食的政策与当时机械化和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潮流已经格格不入。
在对于经济危机产生根源的认识上,马尔萨斯与西斯蒙第意见相同,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来源。然而,在经济危机政策问题上,马尔萨斯提出了依靠提升有效需求来对冲生产过剩的思想,由于资本家倾向于多生产而少消费,工人阶级有效消费需求能力又较低,因此,鼓励非生产性消费者消费是解决生产过剩的有效途径。马尔萨斯认识到保持生产和消费合理比例的政策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然而对于提升消费需求的主观愿望全部依靠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外的"夹层阶级"显然过于片面。
萨伊从"一种商品总是由另一种商品来购买(交换)"的现象中认识到"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即"萨伊定律"。他认为"一种商品在产出的同时就有与其价值等同的另一种商品为其开辟了销路,因此不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他对于已经发生的生产过剩现象解释为"局部生产过剩"和"政府力量干预生产",一种产品过剩是由于另一种产品生产过少产生的,扩大另一种产品生产规模、减少政府干预即可以解决问题。萨伊应对危机的政策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大生产、实行自由竞争经济政策。这种政策一度备受各国追崇,直至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李嘉图是功利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认识,他传承了以萨伊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与萨伊和李嘉图如出一辙,其理论依据都是"单纯的物物交换不会导致生产过剩",他在其个人著作《政治经济学纲要》中写到"一切商品从来都不缺少购买者,不管每年生产多少产品,生产自身都会创造出需求,绝不会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发生"。
总体而言,萨伊、李嘉图和詹姆斯·穆勒的"无危机论"是同其所在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步建立、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化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无危机论"和扩大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诉求符合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但是其政策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无危机论"的理论依据混淆了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概念,并且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自由化的诉求忽略了单个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情况下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会极大的造成再生产的盲目性,而当货币具有流通、贮藏直至支付功能以后,商品买卖过程分离就会不可避免地形成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二)凯恩斯经济学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广泛的生产过剩危机爆发,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观点和"无危机论"迅速破产,凯恩斯经济学在乱世中应运而生。凯恩斯认为"需求可以创造供给,经济社会的失业现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在对于经济危机的论述方面,凯恩斯的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有效需求原理"、"货币工资理论"、"商业循环理论"、"滞涨危机与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及"滞涨危机与赤字财政政策"五类:
1.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从解决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不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一方面,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国民收入越高,收入与消费缺口越大,经济发展与消费不足并存;另一方面,资本边际效率具有长期下降趋势,人们出于现金偏好都倾向不投资或少投资,而只有投资增加,就业才会增加。因此,消费和投资共同提升才能促进有效需求,带动就业。
2.货币工资理论和商业循环理论。凯恩斯认为工资具有"刚性",而不是古典经济学对工资赋予的"伸缩性",工人拒绝降低名义工资却无法排斥实际工资的降低,因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抬升物价、降低实际工资的办法可以提升资本边际效率,增加投资和就业;所谓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凯恩斯看来是两次经济危机之间国民经济经历萧条、复苏和高涨的周期循环,通过在经济萧条阶段采取"反周期政策"可以防止萧条进一步扩大,阻止经济危机的发生,即使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政策意见仍然具有一定市场。
3.滞涨危机与扩张性货币政策、赤字财政政策。凯恩斯奉行的反周期政策主要依靠货币工具和财政工具。在经济停滞时期,凯恩斯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理论,此时依靠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几近无效,而政府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走出停滞局面效果更好;同时,对于提升有效需求的政策措施,凯恩斯认为单纯的消费刺激政策效果非常有限,财政政策的重点最终依靠投资。通过国家大举投资非生产性事业的赤字财政政策,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可以进一步降低实际利率,这样以物价上涨为代价即可以提升社会需求,增加就业。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