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宽泛、培养目标低调务实、课程设置精练而有层次,而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教育与之相比存在专业划分过窄、通识教育课设计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多等问题。借鉴美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地方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改革应从拓宽专业口径、改进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减少专业课程数量和比重、以证书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四个方面推进。
关键词:美国大学 经济学本科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43-03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大学经济学教育体系也是与之相适应,发展的相当完善,是我们很好的学习模板。我国地方高校大部分是教学型的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主,所以本文主要分析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以资为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
全世界全部大学有七八千所,其中一半以上近4 000所在美国;在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中, 70%~80%是美国的大学;在全世界经济学专业最好的10所大学中,除了位于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LSE),其他9所都是美国的大学。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美国在经济学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一)美国大学中经济学科的设置
美国大学的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内,也有少数设在管理学院内。在美国,"经济学"指的是经济学科,是一个宽的概念,可以说囊括了我国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而在我国,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从本科阶段开始就被分为许多更加细分的专业,比如,金融、财政、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等,它们通常设在经济学院、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甚至在财经类院校会设有专门的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财政学院、经贸学院等。
虽然美国大学的一个经济系就囊括了我们的经济学所有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正式划分教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field)。比如,宏观、计量、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有一次研讨会(workshop或seminar),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比如,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等等。如果某人经常去某个研讨会,那他就会被认为是那个领域的。由于任何人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他可以同时属于多个领域。
(二)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本科培养目标
美国的大学也分研究型的名校和教学型的普通大学,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大学都普遍高度重视本科教育。
从专业分类来看,在美国,考本科不报考专业,本科生通常报考的是学校,本科生招生委员会是全校统一的,有一个校招生办公室。学生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主修专业(major),还有一些辅修专业(minor)。但主修专业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贸易、财政学、国际金融这样的分学科,而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我们所谓的学科门类中选。
从培养目标上看,与我国大学本科培养目标动辄奢谈创新性人才相比,美国大学的本科培养目标可以说是相当的低调。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她在制定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计划时,强调三项目标定位:一是熟知现代社会各类经济现象,二是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技能,三是具有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才能。这种目标定位既为毕业生今后在工商界、教育界、法律界和政府部门从事实际工作提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他们在相关领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这一目标定位虽然是比较低调,但却相当细化,它没有过分强调人才的高层次性和专业性,没有刻意拔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研究水准,从而一方面与硕士、博士阶段的继续教育拉开了档次;同时,另一方面也主要偏重于提供给学生相对专业化的实用技能,有较为明确的市场供给定位。这种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知识背景也就增强了毕业生在上述几个领域就业和深造的竞争力。
(三)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
围绕这一低调务实的培养目标,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简单,不像我们的课程特别多,他们课程并不多,但很精练,而且有层次。
首先,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必修一定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这是任何本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文科生必须完成在写作、外语等多个方面规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后方能毕业(见表1)。这些课程共9类,12门。
然后,对于主修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核心课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中级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几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象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数学也有基本要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优化方法等。总的来说,课程并不多。因为它的基本思想是,大学主要是教会一个思想、考虑问题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工具,并不是要教你学会比如说外汇交易结算等具体技能,这些你可以在今后工作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思路与它的理念是一致的。还拿普林斯顿大学来说,经济学专业学生只需完成4门预修课程,3门必修课程,5门选修课程共12门既可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见表2)。
除此之外,本科生还有机会参与一个或多个非本专业的证书项目,并获得相应的证书。
二、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大学在我国建立,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教育模式先是在解放前效仿欧美模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从1953年开始转向学习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又要重新在摸索中前进,尝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模式,但直到现在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然很浓。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学本科教学主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窄、通识教育课设计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多等问题。
(一)专业划分过窄
与美国大学本科阶段经济学方面只有一个专业相比,我国大学本科的经济学类专业通常设有四个,即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有的学校还会设置更加细分的专业,比如说保险学等,有的学校在每个专业下面还会细分方向,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下再细分国际结算方向、国际商务方向。这主要源于我们与美国大学在培养理念上的差别。
高等教育在学生培养理念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面对市场需要,培养社会各用人单位直接需要的"对口"人才。其课程体系根据用人单位的直接需要,以职业知识技能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优点是学生能专学专用,专业能力强,暂时就业竞争力具有优势。另一种观点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着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则以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重点,把职业技能的训练仅仅作为一个培养方面。其优点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但是却与毕业后的就业要求,以及政府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学校的办学水平相挂钩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我国以前受苏联的影响,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大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作为主要定位,也就是遵照上述第一种观点来设置课程体系。计划经济下分部门管理,从经济类院系出来马上就能到一个岗位上用。计划经济下没有市场的变化,分得很细马上就能用也有优势。如会计要分交通口的会计、工业口的会计、商业口的会计等,工作后就能用。但在市场经济中会出现问题,因为市场变化是很快的,2000年IT和现在很不一样。以前会计和审计也是分开的。事实上现在发现,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所以美国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major),这里不用"专业"是怕跟国内的专业混淆起来。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事实上,他们在本科时也没有别的选择,不可能选择管理学或别的更细的专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媒,等等。所以,可以说,美国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也就是遵照第二种观点,理念的差别导致课程设置、院系设置等一系列差别。
总体来说,我们的培养目标上口号喊的很高,动不动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但具体的实施上又搞的过于具体;而美国大学培养目标很低调,具体实施上却很宽泛。
(二)通识教育课设置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通识教育课的目的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根据这样的目标和标准,对各高校现行的通识教育课进行分析可见,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比重过少,开什么样的课能够满足什么样的目标?每种课应占的比重是多少?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大学语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看起来课程门数很多,但很明显,政治素质教育课比重过大,忽略了最基本公民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与美国大学相比,道德伦理和社会分析类、科学类课程不足。
(三)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多
纵观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说太多了。许多非常具体的课程在国外是没有的,比如,笔者所在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贸易方面必修的就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商品学、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法等7门课,选修的还有国际结算、国际信贷、国际投资学、国际商务、国际物流、跨国企业管理、国际商务沟通等7门,这还不包括要学习的其他经济学课程。与普林斯顿大学只需修12门专业课程即可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相比,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太多了,如果课程数量能代表质量的话,我们这一所地方院校的质量就远远超过普林斯顿大学了。可惜并不是,我们开出的课程很多是重复性课程。还有就是实务性课程总是试图教会学生工作中要用的具体操作,而这些对于美国大学生是要在工作中学习的。但是实务性课程的效果又不好,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老师是不可能随时掌握工作中的具体操作的,如果沿着这个思路走向极端,那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去用人单位做具体工作算了,这也是现在有的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表现。照此,大学也就变成培训机构了。
另一方面对于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课开得很粗,很多学校只开西方经济学,把原理课的初级层次和中级层次合并起来。国内出的一些宏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说,由于课时所限,我们把初级和中级合并在一起。这有一个问题:两边都要将就,既不像中级经济学那样严谨,也不像经济学原理那样直观。
三、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
经过以上对美国高校本科经济学教育的分析以及与我国的比较可见,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模式非常适合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很值得我们借鉴。但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改成美国模式,二者的经济基础确实不大一样,毕竟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期,虽然摆脱了计划经济,可是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经济学教育的现状,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我国地方高校的经济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改进。
(一)拓宽专业口径
我国现行经济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过多地局限在满足某一特定的部门或岗位的需要。这种定位导致专业口径设置过细、专业设置具体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形势在发生变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日益下降,那么,按专业对口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变通、创新能力弱。尽管我国在纠正由于模仿"前苏联"形成小专业的格局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甚至目前由于面对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对高校就业率考核的压力,小专业格局有回流的趋势。过于狭窄的专业口径设置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割裂限制,不仅不利于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而且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于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只有拓宽专业口径,保证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汲取广泛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大学要做到像美国大学那样本科入校时不分专业也不现实,然而可以在经济学这一学科门类内尽量去少划分更细的专业。
(二)改进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课的平台上,建立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增加通识教育课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30%-40%,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占一半。在选修课模块中设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语言、艺术和技能六个方面的课程。这样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加强了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加快知识的迁移。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和比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减少专业课并不是要全面删减,而是要有增有减。对于大量重复性、实务性的课程要删减门数,但对保留下来的要加大课时量和深度,比如现在学生即学习国际经济学,又重复性的学习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完全可以只保留国际经济学一门课,但对教学深度要达到与国际接轨的中级水平。而对于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不但门数上不能删减还要增加,最好能与国际接轨,一年级学习经济学原理,高年级学习中级宏微观。这样,学生有了夯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对经济学的学习能力,以后工作中即便遇到相关的新问题都可以轻松学习掌握。
(四)以证书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中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期,用人单位都比较短视,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马上上手工作无须在岗培训,这也成为现在地方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的现实压力。但任何大学都是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又不能天天讲实践教学以至于完全变成培训机构,并且泛泛地在各门课程里都强调实践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所以,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让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取向选择相关的证书项目,比如,以后想到银行业工作的可以考取银行业从业资格证,想到证券行业工作的可以考取证券业从业资格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大量实务性课程可以转变成少量的直接为学生考证服务的培训课程,即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更能为就业服务。
收稿日期:2011-07-09
参考文献:
[1] 聂海清.关于大学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洪永淼教授访谈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7).
[2] 聂海清.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美国康奈尔大学洪永淼教授访问记(二)[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3).
[3] 于春荣.关于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3).
[4] 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
[5] 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