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1概述
土地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最根本的物质生产资料,从自然属性来看,所有权应归属于全体人类,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割据及占领属地的现象日趋普遍。从最初的部落领地到诸侯割据再到国家的产生,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法令条文或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方式将土地的所有权"制度化"。但是制度的确立并不完美,路径依赖的惯性决定了现实的土地制度总有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阻力,"强力占领"与"人民意志"之间的矛盾循环往复处于激化与缓和之间,关于制度变迁的改革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进行,关于土地的所有权归属、流转方式、分成租佃比例等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制度改革的重点。通过对历史上农地制度的变迁,文章期望探索现阶段实现农地资源共享制度的演化路径。
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中,科斯率先使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社会问题,首先提出产权的经济学解释;德姆塞茨进一步认为,产权的清楚界定,约束了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范围;以"所有"为法律保障的交易行为的有效进行,需要契约规则的约束。然而威廉姆森、张五常等人发现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交易费用成为以"制度"引导"行为"的
关键。
就国内情况,围绕农地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权、流转方式和制度分析这些方面:周其仁提议,实现农地资源共享需要以确权为基础,而确权需要国家法律政策的保障;姚洋实证了地权稳定对农户长期投资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证实确权的重要性;从流转方式来看,刘莉君认为股份合作和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绩效较高,即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流转模式产生的综合绩效更好。赵敏认为只有良性流转,才能实现农村集体组织向市场化经济主体的转变;综合各个阶段的政策特征,吴郁玲认为土地流转制度的形成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朱光华、李海伟认为现实经济中制度变迁的供求双方错位,间接增加了变迁的交易成本,要想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必须更多地了解土地流转双方的诉求,打破利益集团对变迁主导权的垄断。在改革思路上,蔡继明提出先存量,后增量,逐步改革国有土地所有制,实现中央和地方分级所有。董超华借用政治系统分析理论认为,当前我国政治权力对于农民土地所有权束缚过多,应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综上,关于农地的研究从产权归属、流转方式、流转效率等方面展开得很丰富,但从整体上把握去研究农地资源是否可以像其他公共资源一样共享的却很少;围绕制度变迁理论提出目前农地制度"短板"的很多,但是从制度制定者与服从者直接的协调关系上研究的不多。因此,文章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农地资源共享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在农地资源共享制度变迁过程中皇权或政府作用边界如何?农地资源共享制度采用合约规则还是市场规则来实现资源的共享更有效?
2农村土地资源共享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2.1农地和农地制度的含义
根据《土地管理法》,农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农地制度指包括农地所有制度、农地使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和农地国家管理制度在内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的总和。从所有制度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从使用制度来看,农地的使用权归属于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从流转制度来看,农地的流转有契约保障和相关法律条文的约束。
2.2农村土地资源共享的解释
简单来说,资源共享是一种利益交换行为,即通过资源的产权让渡实现交换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从广义角度,资源共享更可以理解成资源所有者扩大资源正外部性的覆盖范围,在不影响既得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内在价值的利益最大化,而不考究资源的产权归属。从这一角度来看,现阶段的农村土地资源共享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农村闲置耕地的流转,实行集约化经营,即实现农村土地在农民手中的共享(为了与区域化的资源共享相区分,这里的农村土地流转并不局限于村落的地理约束,可以是其他地区的农民来承租);二是农地的商业化、市场化运营,实现农地使用目的的转换,即实现农村土地在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之间的共享;三是农地的区域化共享,即目前大力发展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模式,推行社内成员的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合作经营,实现农村土地区域化的资源共享;四是延伸开来的农地附属资源的共享,譬如水利设施、基础农业工具(播种、收割)、土地肥料等等。当然,如果从古代农地制度说起,农地资源共享的范围应该更大,除上述之外,还应包括家户的协作生产、地主雇用佃农的有偿劳动、农户将荒地开垦为自耕地等等。
2.3制度变迁及契约规则
(1)制度变迁理论。诺思认为,"制度的非均衡会造成制度变迁的可能,新制度能否实现取决于不同社会主体的博弈。"从新经济史学出发的观点认为,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有效的制度变迁构成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就导致制度变迁的成因来看,既有政治性、军事性、社会性乃至观念性的外生变量,也有制度内部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爆发的内部变迁。根据权力主体在制度变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式的强制性变迁和自下而上式的诱致性变迁。
(2)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是与数学和物理学有关的概念,与混沌理论有关。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诺思认为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是基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积累不同。萨格登、青木昌彦认为,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反映了经济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打破路径依赖的"锁定"属性,是改变制度效率的有效手段。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