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2012年9月,结束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高级经济学家任期仅三个月的林毅夫教授通过北京大学及英美各地的知名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反映他过去四年在世行工作期间研究成果的著作:《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1]、《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2]、《解读中国经济》[3]等,积极为世界经济把脉,悉心为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诊。他给发展中国家下一阶段经济发展提供的药方,就是其在自己的一系列经济学著作和论文中阐述并在诸多演讲和座谈会上大力推介的"新结构经济学"。现在,该理论在世界经济学界已引起关注和讨论。那么,何谓"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到底"新"在何处?该学说对中国和第三世界经济发展到底有何指导意义?本文拟围绕这三个问题梳理中外经济学界部分学者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何谓"新结构经济学"
(一) "新结构经济学"的定义
为了帮助众多停滞不前的发展中国家找到一条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之路,推动它们减少贫困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框架",这个理论框架简称为"新结构经济学"[1]12。笔者在研读林毅夫教授有关此学说及其他学者评述的众多文献中,发现除了上述界定比较模糊的定义外,他们并未给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具体含义。综合林教授和其他学者的论述,笔者给"新结构经济学"定义如下:所谓新结构经济学,是本世纪初世界各地的一些经济学家为了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找到一条长期可持续的包容性经济增长途径,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在分析历史上世界各国尤其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本质和决定因素[4]、市场和政府的各自作用及其协同关系等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 "新结构经济学"的要点
"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
第一,某一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即土地或自然资源、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在每一特定发展阶段是相对稳定的,但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一个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条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的后工业化经济的连续谱,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都是这条连续谱上的一点。因此,发展中国家并不一定需要按照发达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来升级和改善自己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而是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和市场优先建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第三,强调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其中,市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都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而政府则在制定政策和安排制度时起到提供信息、协调改善经济运行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补偿外部性等作用。[1]12
二、"新结构经济学"的历史脉络
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标志经济学诞生的《国富论》算起,迄今为止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不到240年。作为其子学科同时也是新结构经济学母体的发展经济学,其出现和发展则更是最近六七十年的事情。简要梳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其发展阶段及其各阶段的主导思想大致如下:
(一)发展经济学0.0--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潮
这一阶段可谓前发展经济学时期,即发展经济学产生的预备和铺垫阶段。以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为源头,其持续时间大致为1776-1942年。(1)在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帮助一国达到经济持续增长目标的最好办法。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个体根据相互作用的市场和价格作出资源配置的所有决定,即他们自行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就像受到一支"无形的手"的支配,而政府对此不进行任何干预。然而,随着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导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的主因,该思潮渐渐失去在经济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它作为研究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分析框架的历史也随之结束。
(二)发展经济学1.0--结构主义理论
这一阶段的大致时间应从1943年结构主义经济学发展理论被首次提出到其实践的失败开始显露--即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爆发。二战后,走上民族解放和独立道路的众多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急需寻找一条摆脱贫困、实现民富国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快速而顺利发展的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1943年,RosenstEin-Rodan一篇名为《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的论文将发展经济学带到经济学研究的前沿,也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诞生。发展经济学初期的研究强调经济的结构特征,故被称为"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方法"。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受大萧条、苏联成功工业化等历史事件和当时盛行的强调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主张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尽可能大规模地采用现代生产方式,尽早实现自我加强且良性循环的持续经济增长。中东欧、拉美、非洲和南亚一些国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运用结构主义经济学理论作指导,普遍实行进口替代和产业保护战略。可是,在实行一段时间后,这些发展中国家不仅未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反而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扩大情况。那些用心良苦的政府干预措施未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却造成严重的市场扭曲、贪污腐败和权力寻租,并最终导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和东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因此,鼓吹政府干预的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也随之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