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继《西方经济学》之后经济学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般在大学的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和政策,诸如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特定要素模型和新贸易理论等基础理论及相关贸易和金融政策,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流向、贸易利益分配、贸易价格、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经济同盟一体化、国际收支调整、汇率制度、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传统的教师主讲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模型不容易理解,很难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理论运用起来,容易逐渐对课程失去信心。当然,这也使授课教师面临挑战:一方面学校严抓教学质量管理,侧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使他们学有所用。借课堂教学改革的契机,作为《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一线任课教师,本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多方面去实践和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熟悉国际贸易史,让理论看得见摸得着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后继课程,《国际经济学》延续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使用几何图形进行理论模型分析的特点。但是,大学二年级或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多数还没有接触本专业的相关课程,根本不熟悉贸易和金融,如果让象牙塔里的"90后"一上课就直接接触贸易理论和模型的话,他们恐怕会不知所云,加上模型内容艰涩难懂,恐怕拿学分的热情都很难持续。理论是源于实践的,任何理论的提出都需要特定的历史背景做铺垫,比如西班牙的衰落使晚期重商主义看到早期重商主义理论的缺陷,亚当斯密的主张指导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实践等。掌握贸易理论的前提是了解国际贸易史和世界经济史,熟悉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实践。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把理论运用起来去指导实践。为此,本人在授课时会先让学生接触视频资料片《贸易战争》和《大国风云》,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画面,比如早期的香料贸易由于被阿拉伯世界把持,胡椒等价黄金,小小的胡椒粒激发了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探险,扩展了世界版图和贸易范围,借此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同理论出现的背景和意义,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二、引入时事资料视频,结合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现在高校几乎所有的教学楼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本人会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去观看大量的视频资料片,比如"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央视财经评论"等实时的财经评论节目,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如何结合理论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政府目前实施的国际经济政策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做何种抉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在课前做大量工作,除了熟悉课程内容之外,还要利用各种视频下载工具如稞麦、维棠、硕鼠等,从网上寻找与课程内容契合度高的视频资源,最好是实事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象牙塔外正在发生着什么,然后根据视频资源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能结合理论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借题发挥
任何课程都是依据专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但是学生可能并不了解他所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何用途,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伊始就加以引导,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本人觉得,《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第一节课非常难上,因为教师需要在这一节课中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否则课程后续内容难以展开。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家庭背景、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因素。本人所讲授的《国际经济学》课程主要是针对金融和国贸专业的,上课伊始本人就强调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将来的工作息息相关,因为本身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贸易的世界里,很多日常生活所需都属于舶来品。本课程同样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指导,无论他们选择从事什么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同样都需要了解我国在这种商品的进出口方面有无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从何而来,现在和将来有无发生改变,这一切都可以从理论中找到答案。可借此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课程内容中借题发挥,真正让学生明了课程对他的意义,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度,引入情境案例教学
抓住学生一时的兴趣容易,难的是48课时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第一周持续到第十六周。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考虑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引入情境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创设某一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度。比如讲授国际贸易政策时,时值美国总统大选,可设置情境:如果你是候选人,在对华经济政策方面,你会倾向于向你的选民作出什么样的承诺或竞选宣言。讲授要素禀赋理论时,如果你是一位钢厂的采购员,你去哪里采购铁矿石?为什么?这种情境案例教学的展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一旦学生的模拟演练偏离了讨论的主题,教师要适时干预,避免课时的浪费。
五、引入教学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侧重对贸易产生原因、交换价格和贸易利益分配的研究,可以用来解释诸多商品的进出口实践。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本人将学生分为10个课题研究小组,每小组6~7人,通过搜集主要商品进出口数据资料,小组讨论贸易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贸易利益分配,然后制作PPT和研究报告,利用每节课课前5分钟的时间向其他学生汇报其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教学课题研究的形式,学生学会了如何去搜集前沿新知和数据,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既往理论的理解,一些学生还主动搜集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些国际贸易新理论动向,基本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起来。
六、教学方法革新需考核方法创新的配合
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离不开考核方法的创新,仅凭期末考试成绩是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的,因此,在期末考核上本人加入了口试环节,让学生谈谈其对贸易金融理论或政策的理解,在期末成绩中占比20%~30%,切实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