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参与程度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市场上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状况。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200所高校都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中,既包括"211""985"等重点高校,又包括一般院校,既有综合类大学,也有专业性院校。各高校之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较为类似,人才培养的竞争性较为明显。如何突出自身专业特色,培养适应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要求的经贸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从高等外语类院校的视角出发,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进行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特色的基本定义
国内对于"办学特色"较为规范的概念表述始于2002年中外大学论坛课题组对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的研究,该研究提出办学特色一般是指某所学校或某个专业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为其自身所独有且优于其他学校的,并被社会所公认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和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1]。
此后,在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有关专业的特色项目一项中"特色"被正式定义为: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2]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
根据现有文献,国内各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基本都定位于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预测能力,掌握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技能,拥有较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外贸的实际工作。
然而,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对自身国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表述也有所差异。宋秀峰和孙萍(2009)[3]将我国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特色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注重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等理论研究,这类方向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第二类侧重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培养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類以培养综合贸易理论与实务, 与地方经济特点相结合的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通常将其专业特色定义于第三类,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二、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的发展现状 大多数外语类高校在教学上已经制定并且实施了"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理念以及复合型、复语型的高质量外语人才目标。外语类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也大多体现"外语+专业"以及国际化、复合型,甚至复语型的培养理念[4]。
(一)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的优势
1多语种和多学科的学科布局
外语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特色的发展优势首先来自于多语种和多学科的学科布局。
2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
从学校发展历史沿革来看,部分外语类高校本身就由外语类院校和经贸类院校合并而来,这些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发展"外语+专业"的专业特色时具有天然优势。
3国际问题研究的学术研究积累
基于外语优势,外语类大学一般较早开始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也因此累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这方面,从各大外语类高校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以及所出版的期刊杂志中可见一斑。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内现有中东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等重点学术科研基地,并出版有《国际观察》等刊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拥有加拿大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并公开发行《国际经贸探索》等学术期刊。
可见,不少外语类高校在国际问题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形成。
4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办学优势
大多数外语类高校的语言类专业都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不同层面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外语类高校的很多教师都具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这些跨语言、跨文化的优势为外语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复语型经济管理人才实验班" 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与韩国又松大学Solbridge国际商学院合作举办的本科教学项目,该项目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语言优势,将西班牙语设置为第二外语,学生毕业时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又能使用西班牙语交流和工作。
(二)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的劣势
1与综合类大学相比专业理论能力不足
综合类大学由于学科基础雄厚,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普遍较强,学生培养的办学特色方面也更为强调教学与研究并重。比如,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办学特色强调"在强化国际经济贸易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英语和数学等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国际经济贸易系的教学特色之一。"[5]与之相比,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研究能力相对不足,学位培养也以本科生为主。这就决定了外语类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可能像综合类院校那样强调基础理论研究。
2与财经类院校相比专业优势不集中
财经类院校当中通常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都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依托学院组织架构,基于专业师资力量相对集中的优势,财经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特色较为突出。
3与语言类专业相比国际化程度不够
与外语类院校当中的语言类专业相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显出国际化程度不够的劣势,其课程体系、教学资料以及师资力量的国际化程度都相对较低。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其日语学科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天津市品牌专业。日语专业与日本的同志社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等24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项目。该专业与日本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保持持续学术交流关系,聘请近十位外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来校讲学。与之相比,同为市重点学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国际交流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不仅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数较少,师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人数比例也较低。所聘请的外籍教师也基本上只能进行外语教学,而无法胜任专业课教学。可见,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多以外向型和国际化特色著称,但是与语言类专业相比,其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明显差距。
三、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的发展目标 经过对外语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外语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实际上并不突出,因此确定办学特色的发展目标已成为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外语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着眼于国际化发展趋势,立足于自身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经贸人才。
(一)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外语特长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全球性视野。
首先,树立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主流经济学理论方法,并形成与国际主流研究方法相适应的问题分析思路。其次,树立国际化的发展目标需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规则,了解跨国公司的实际运行方式。
此外,树立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要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并且具备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外语沟通能力,能够使用外语进行贸易实务操作和商务沟通,从而能够真正适应国际贸易和跨国商务活动的需要[6]。
(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
地方性外语类高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基本目标。地市高校一般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科研,是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性高校的办学特色一般表现为:具有特定区域属性;获得地方社会认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等特征。地方性外语类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也应该体现上述目标。
首先,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要实现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协調统一。根植地方经济,了解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外经贸人才是外语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7]。其次,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要深入参与微观企业调研和宏观经贸政策制定。外语类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将科研方向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将外语优势和国际化优势应用于解决当地企业国际化过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为地方政府有关经贸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建议。
四、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确立鲜明的办学特色,其首要任务就在于建立一支与专业发展目标相适应,能够承担起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重任的教师队伍。首先,合理配置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应避免师资来源的单一性,特别是避免校内"近亲繁育"现象。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既应该包括来自外语类院校的,或者曾经有外语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更应该广纳来自综合类大学的,有深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学业背景的教师。其次,突出师资队伍的优势专业方向。前文分析表明,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队伍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聚集优势。在此背景下,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更需要明确专业发展的优势方向,引进优质师资,集中优势力量,围绕具体研究方向形成特色优势。最后,强化师资队伍的持续学习能力。促使专业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加强校地合作机制
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建立有效的校地合作互动运行机制是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鲜明地方化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首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上的校地合作。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以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具有外语外贸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地方企业实现全面合作,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并引进企业导师担任部分实操性较强的实验课程的授课任务,以实现实验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企业与学生的多层次信息共享与知识互动。并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反馈来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为地方长远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人才保障。其次,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校地合作。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提高专业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托校内研究结构,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研究合作。发挥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高校智库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立足地方面向全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研究基地,政策研讨和交流平台。
(三)加强国际化办学
国际化办学也是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的国际化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研究的国际化、办学条件的国际化。
首先,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数量与合作深度,扩大学生参加国际合作办学的比例。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力争实现全部学生都有机会在国内或国外参与国际交流课程、跨境业务实习、实践,真正培养学生成为"外向型""国际型"复合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直接赴国外进行深造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其次,推进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使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国际化办学并非只是让学生和教师走出国门,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更是要通过国际交流来促进知识结构乃至教育理念的更新。外语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实现办学理念的国际化,才能最终表现出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五、结论
在全球化不断加速发展的今天,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基于自身发展优势,明确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发现,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确立其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拥有多语种、多学科等发展优势,但与综合重点高校、财经类院校以及外语类院校的语言专业等相比又存在研究能力不强,师资力量不集中,国际化程度不高等明显发展劣势。在此情形下,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着眼于国际化发展趋势,立足于自身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经贸人才。为此,外语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通过师资队伍培养、校地互动机制以及国际化办学等多渠道增强自身优势,从而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优势鲜明的办学特色。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