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引言
高职院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根本目标;另外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并回馈地方社会,促进本地区全面发展,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增长服务,也是其重要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标准,更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质量的标志。高职院校应最大程度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促使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相互共赢。
1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目前公认的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办学理念中牢固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把握好高校的办学定位,以理性的态度,遵循方向性、科学性、现实性的原则,各自逐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地方办学特色的名校。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与持续升级,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熟练劳动者和中、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就要求高职院校适应这种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和科学实验设备设施也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服务。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作用也就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地方政府举办高职教育、扶持高职教育的根本动力。
职业院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事实上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和地方经济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职业院校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为地方经济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反过来,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坏境,从而实现地方经济和学校自身的双赢。
2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 高职学校具有自身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发展的基础,准确的定位有助于高校明确身份和发展方向。办学定位是指一所大学在世界、国家、地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所处位置。地方高职院校定位,首先要确定"地方性"、"职业性"、"高等性"三方面具体内涵,从而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专业类别、服务方向等具体内容,做到各安其位。
2.2 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 高职院校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贴近市场,满足市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管理中还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服务的观念,一些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搞科技服务自身不具备实力、是浪费办学资源。部分高职院校领导重视到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建设,却忽视了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没有主动融入的意识。缺乏服务的机制,在社会服务方面不能做到在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长远规划,没有从区域范围内统筹资源、整合力量,不能做大做强自身的品牌。一些高职院校"关门"办学,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科研的应用性不强,与相关产业结合程度差,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尚待建立、健全等等。
2.3 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总体规模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基本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但这种跨越式的、带有拔苗助长性质的发展方式,势必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多数是从中专、技校升格而成,办学理念还存在原来单纯的教学模式,最突出的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低下,管理滞后,缺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管理人才。师资力量是决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通过培养和引进,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建设团队。
2.4 办学特色不明显 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偏离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考虑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高职院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地方性"、"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就是紧密接合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和"技能性"是指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但目前看来,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全、小而散,人才培养趋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不够,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没有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对接。3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和机制
3.1 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作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济建设服务,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活动,促进校企合作,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一般高职院校,由于科技力量弱,应该更多的把目光瞄准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小型项目上。有条件和实力的学校还可以借助自己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整合作用,上引下联,将政府、企业商户吸引到自己周围,建立技工贸、产学研联合体,为知识、技术的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高职院校通过搭建这种产学研平台,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倍增、放大的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将产业、工学结合落到了实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高职院校要树立主动适应发展的服务观,主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和走向,变简单、被动适应为深刻、主动适应,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在科技服务、学生实习、订单培养等方面,和企业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唯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创新,形成自己的活力和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当前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下,为职业院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双赢。
3.2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其根本落脚点,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职业高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建立适合于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做到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通过探索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善实训实习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同时努力改善办学环境,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空间,打造和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市场需要紧缺的专业技能人才。
3.3 创建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 地方高校是政府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园地,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文化兴市的"先行者"、创新人才的"孵化器"。职业高校与地方合作创建共赢的机制和平台,是职业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保障。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合作共享、优势互补,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搭建良好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高职教育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走到经济建设的前沿,了解经济建设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企业、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姻。学校有先进的科学试验仪器,企业有生产实践车间;教师理论水平高,企业的科研人员实践能力强;学校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团队,企业能够捕捉市场的需求和科技攻关的方向。学校与社会之间,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像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都是当地的示范性建设项目,学校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面向社会开放,可以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提高社区人民的体质。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优质的师资和设备,对社会和企业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开展科技服务等。这些,都将强化社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增强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对高职院校的好感,成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3.4 注重职业高校的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主要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鼓励行业办学、部门办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紧密围绕地方重点行业发展。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重点打造地方特色专业,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设置、调整专业的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不断开发改造新专业,淘汰落后的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一定要突出地方性,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较强、就业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链和专业群。
最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使命,也是时代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效用和功能,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和研究服务社会模式,创新服务理念,建立服务机制,让高职院校更深一步融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科学发展。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