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大纲是具体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结合后的具体阐述。从宏观层面看,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和区域政策等内容的介绍,可以自然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从中观层面看,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不断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形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学特色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术自信和学习动力。从微观层面看,区域发展对策鼓励学生参与回乡创业、支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鼓励学生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等“小事”,说明这些也是爱国、爱家、爱生活的体现。思政案例是实现课程思政大纲的直观、形象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思政案例
2014年9月9日,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对教师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在教学中传承、传授,就是立德树人。其中,扎实学识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洞悉学科前沿方向,更要有将国家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以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将来献身国家的理想信念。由此,我国高等院校开启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
一、“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大纲设置的背景
2020年初,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新冠病毒期间,个别留学生发表不当言论,引起大众一致抵制。“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再度成为讨论焦点。高校应该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逐渐定型的年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知识中渗透“三观”素养,实现德育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是课程思政实践的主要目的。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思政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德毅、宗爱东(2017)提出专业课程思政重在知识传授中突出价值引领的作用[1]。邱伟光(2017)强调课程思政在完成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的功能[2]。“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发展对策三大内容。“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研究内容与中国的实践紧密相关。结合“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订课程思政大纲,是确保课程思政常规化、持久化的基础。
二、“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大纲的基础
课程思政大纲总体包括两部分,其一为课程思政目标,其二为课程思政内容。总体来看,课程大纲设置是以课程特点、授课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不断更新、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平衡充分发展理论框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会更加丰富。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差异。重点院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地方普通院校更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我国任何高校人才定位必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经济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以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三学生为主,因此教学内容设置侧重理论的应用和对策部分,尤其是以新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为重点。
三、“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大纲
以地方普通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为目标,设置课程思政大纲。
(一)“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区域经济学”教学目标如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区域经济政策串联起来。阅读文献,熟悉所学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1~2种区域经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关注不断更新的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熟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解读和实施路径。课程思政目标如下:透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透过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科自豪感;透过区域政策的解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生活的理念。
(二)“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内容
除去“区域经济学”总括性介绍,“区域经济学”主讲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政策五大理论。以下基于每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内容。1.“区域经济学”总括性介绍的课程思政内容本部分重点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本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如下: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尤其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中提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方案,是我国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以特色区域经济学形成历程激发学生的学科自信和学习动力。2.生产力布局理论的课程思政内容本部分主要介绍区位理论、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理论。作为案例研究,介绍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本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如下:梳理中国产业空间布局演化趋势是理解过去和目前区域政策的重要前提。总体来看,中国产业布局呈现出“东部沿海仍将是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沿海三大都市圈将继续主导中国产业布局”“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总体趋势。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和谐”的体现。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贫困政策鼓励有能力、实力的学生积极投身于扶贫建设。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课程思政内容本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目的是解决区域经济如何增长、经济结构如何演进的问题。本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如下:罗斯托在“经济发展阶段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要经历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我国当前正处于起飞向成熟转折阶段,提高发展质量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后,我国GDP高速增长持续四十年,带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个经济带”战略促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和发展策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课程思政内容本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收入差距、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是要解决区域间对资源要素的竞争、要素聚集强度导致的收入水平差异和资源环境问题。本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如下:客观看待国际贸易理论,从历史角度看,英国、美国都有过经济弱小时强调贸易保护、经济强大起来需要输出多余产品时强调贸易自由的阶段,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才有尊严,这是十九大提出的“民族复兴”的体现。总体来看,自由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扩大开放、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该倡议将我国和沿线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上述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精神。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资源的利用模式,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有效利用资源。垃圾分类是城市居民的责任和义务,个人应该为能够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感到光荣。通过垃圾分类不仅使个人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激发了公民的成就感。5.城乡统筹理论的主要课程思政内容本部分主要介绍城市化、二元结构、乡村经济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目的是解决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本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如下:透过我国城乡发展策略从城乡隔绝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的发展历程,透过“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制定,认识到我国对城乡二元结构改善的决心,认识到国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决心。以此激发学生有能力后积极参与回乡创业项目。6.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课程思政内容本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以及效率与公平问题、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工具、区域经济政策效应评价、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本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如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从2013年至今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十九大报告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激发学生投身于中国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国发展贡献力量。
四、思政案例是“区域经济学”
课程思政大纲的实现方式之一“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案例法是其中一种[3],相对于课堂讲授,以现实中案例为基础讨论区域经济理论,学生的感受更直观,通过视频、音频、图片资料的穿插,案例分析更加形象、具体,容易被接受。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包含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虽然是宏观角度的资源利用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考验每个人的生活和消费理念,可从小处着眼。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主要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活体现。网络上有关垃圾分类的视频、图片资源丰富,以下以“中国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行”为题目完成一篇案例。
(一)案例文本
总书记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年和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两次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两次修订都明确强调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实行分类投放、收集和运输。2000年,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清运量是1.18亿吨,2010年增长到1.58亿吨。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9年全国200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量达2.1亿吨。逐年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对于清运和末端处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垃圾分类都势在必行。若单凭政府进行垃圾终端处理,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拆捡、大批的处理设备焚烧或者填埋,成本高、效益低;而若是在垃圾处理的前端便进行分类,便会减少许多成本,带来多方面的收益。具体包括:节约垃圾处理成本,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美化居住、生活环境。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推行了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面强制性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2020年5月1日,北京市开始推行新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的垃圾分类强制实施也正式开始。两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推行都分别从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设立了相关规定。首先,对未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的单位和个人,两个城市都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罚款;个人将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混合投放,或者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合投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其次,两个城市都设置积分奖励,居民个人可通过投放垃圾时刷卡积分,积累一定积分后可向居委会兑换日用品。除此之外,两个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高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方面都起到了极大宣传作用。包括:张贴公告,入户宣传;教育部门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本市幼儿园,中、小学校,高等院校教育内容,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等活动;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带动家庭的垃圾分类意识。推动垃圾分类是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到2020年底,我国有46个重点城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都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二)案例解析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垃圾分类收集是指垃圾按其可处置的性能或可利用的价值而分别收集的方式,目的是为资源回收和后续处置带来便利。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并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可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回收垃圾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根本上减少了垃圾。参与环保是举手之劳,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正确投放垃圾做起吧!
五、“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总结
课程思政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理念,大可以包括宏观层面的爱国理念,中可以看到文化、学科自信,小可以体现个人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通过专业课程树立了正确“三观”,传播社会正能量都可以看作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从学科内容看,“区域经济学”具备多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可以从三个层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宏观层面来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和区域政策等内容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实践和理论是互相促进的,我国的现代区域经济学虽然源自于西方,但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不断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中观层面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术自信和学习动力。任何区域发展对策的贯彻都要有人才的配合与支持。微观层面来看,区域发展对策介绍中鼓励学生参与回乡创业、支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鼓励学生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等有利于资源与环境可持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小事”。
责编:刘团圆
上一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研究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