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当前,南阳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1、以提高环境道德素质为核心,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倡导参与生态建设
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境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意识形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如果缺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就算熟悉环境保护的法规,掌握环境保护科技知识,也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所以首先应运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其次应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活跃,特别是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人们对环境问题有相同的热情。应突出村镇、企业和学校等重点单位及其人群,通过包括社会科学普及在内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将环境保护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高标准绿化南阳大地,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南阳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耕地1312万亩,总人口1075万,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生态建设任务也最重。因此加强生态建设,应通过重点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长防林、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保护,深入推进水源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等途径,推进伏牛山、桐柏山生态建设,构建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走廊,形成"两山两水"的区域生态框架。搞好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丹江口库区南阳市西峡高效生态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
3、加强水、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垃圾资源化
一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水污染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污染。其来源有工业废水、各类污染物、城市生活污水及医疗卫生机构等废水中的污染物。防止水质污染,首先应加强水污染源和水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及时为决策者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和分析报告。其次应强化排污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收排污费来限制污水排放量。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采用强硬的手段,限期治理整顿,对直接危害居民生活饮用水源的企业一律关停,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对新建项目严格实行环境保护一票权,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产生。对已污染的水体,要及时治理,同时充分利用原有污水处理系统或引用新技术、新设备处理污水,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快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等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宣传有关法律,增强社会舆论监督;严格依法办事,对违反水环境法律者,要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水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二是防治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应从煤烟污染和机动车辆尾气污染着手,严格工业废气排放法规,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与管理,大力推行居民燃煤除硫除尘和集中供暖工作。三是推进垃圾资源化。固体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会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会带来诸如土壤污染、地下水体污染及局部大气污染等系列性问题。应对其进行分类后,分别采用填埋、制肥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化管理。
4、构建生态宜居城镇体系,打造干净整洁新农村
一是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特别是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应加强城镇绿地、湿地、成区绿化建设,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壤,优化城市的生态空间,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促进城镇低碳发展,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二是构建新型城镇化。坚持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并举,优化城镇化布局和结构,积极稳妥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自然山体、河流水系、农田林网所形成的生态资源环境优势,在中心城区与组团城市之间构筑开放式生态廊道。积极稳妥推进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打造现有村庄的村容村貌建设,特别是村头、门口的塑料垃圾制品,靠自然无法的消化吸收,应彻底清除、经常清除,这一工作应采取家庭门口负责制,组长村头负责制来整治、绿化、美化村容村貌,使全市5000多个村庄成为千里沃野上的绿色明珠。
5、建立生态文明的考核评价机制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新要求,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一是健全跟踪记实制度。客观公正地反映干部"绿色政绩",是提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二是健全群众参与制度。衡量干部"绿色政绩"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认可,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公开栏、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全社会集中"亮"政绩,将政绩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等向广大群众公示,通过公开评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测准政绩的"含金量"。三是健全激励约束制度。"绿色政绩"考核结果的运用,体现用人导向。应把"绿色政绩"考核结果作为"硬依据''用实用好,真正使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对完成目标任务的,通过评先树优或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相应的惩戒。对经考核确属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应创造条件,优先提拔重用;对忽视民生、损害环境、贻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严肃处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责编:荣秀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