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数学理解,让学习 更深入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2-09 13:56:43

   摘 要:要想学好数学,理解是展开数学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一步,是每个学生必须养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老师既要掌握课本上静态的知识,又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动态的了解。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探索理解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数学理解;深度学习;理解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9B-0082-02 
  数学理解是不同于语文中的理解的,语文理解是为了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数学的理解是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公式、定理的含义以及意义,并且还要深入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理解它们是怎么得到的,还要学会去运用这些数学知识,知晓这些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一、数学理解,理解的是什么? 
  数学理解以数学知识结构化、抽象化、丰富性的特点为基础,不仅对数学知识中文字或数字性的结果进行理解,还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其生成过程以及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圆》时,老师会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一些圆的对称性以及对称轴等特征、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等,但是过程性目标容易被忽视,老师把大量精力放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上,因此,最后学生们就只记住了圆的周长公式为L=πR,面积公式为S=πr2,要想真正地理解圆,光记住两个公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加全面地进行了解。 
  如对圆的面积进行理解,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圆里面存在无数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然后在一个圆里面画出无数条对称轴就可以发现,当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足够小时,圆的弧度可以忽略不计;再将圆变形,将它沿直线分成两个相等的半圆,然后再将它们从圆心沿着半径剪开,再将这两个半圆拉开,拼在一起,就会发现,此时,圆的面积变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为长×宽,所以圆的面积也是长×宽,已知宽为半径,长为圆的周长的一半,所以圆的面积为πr×r,就是πr2,这样不仅能够理解有关圆的数学知识,还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实,影响数学理解的主要因素有这几个: 
  (一)静态把握教材上的知识 
  其实,教材上给的一些知识公式,大多都是静态的,因此,老师在教授知识前要先对课本有一个全方位的解读。例如,在学习《圆》时,可以从点到面进行了解,对于圆的理解,是先从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这些点开始来学习的;慢慢再了解直径、半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对称轴等,这是从线开始进一步了解圆;面是对圆的面积、周长的计算与应用的全面了解,通过对圆的面积的计算,逐渐就能演变成圆环面积的计算,圆环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圆构成的,因此,圆环的面积是由圆环外面的大圆的面积减去圆环内圆的面积,这样让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二)动态把握每个学生的学情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数学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这个因素是一个动态的因素,理解受很多条件的约束,每个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不同,导致每个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不同,掌握情况不同。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时,由于之前学生就已经进行了许多其他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探究,因此,这些都为学生的继续探究提供了经验。有了这些,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但是根据每个学生学情的不同,他们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同,运用的灵活度就会不同,就会影响他们对后面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所以,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们将数学中的知识凝聚起来,灵活运用,将前后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更彻底地了解知识,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二、数学理解,理解的方法有哪些? 
  (一)引导学生产生“理解性”的想法 
  要想好好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想要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一些理解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自己去理解的空间和平台,通过一些数学手段,比如,根据已知条件和已学的知识来继续推导、动手实践等,引导学生产生对数学理解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通常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和图表学习,但是老师只是一味地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去画,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倦的,就会没有想要继续了解下去的想法,所以老师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首先应该给学生举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或者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这些数据,比如,收集自己一年内,每个月的电费,看看谁家的电费是最高的,自己家哪几个月用的电费最高,然后结合学生以前学到的知识,让学生也画一下条形统�图,再让他们讨论两个统计图的差别以及优缺点,这样一步步深入,就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想要对这些知识继续进行理解,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对比,相互之间的不断讨论与探究,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折线图的画法、意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当学生以后学习了更多的统计图后,就能轻松筛选要使用哪个统计图了。 
  (二)带领学生经历“理解性”的过程 
  理解性的学习更加注重每个学生自己的思考,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组织数学性的活动,慢慢地了解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数学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知识,经历理解知识、使用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有一课是《球的反弹高度》,这一节其实就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一下分数的意义,很多老师都会选择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感受一下,但这样的教学是静态的,会导致学生缺乏数学理解的过程,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其实这个过程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实验,用篮球、乒乓球等来进行测量,全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测量下落高度、反弹高度以及反弹高度占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让他们亲自经历这样一个理解过程,会让他们对分数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从这种动态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三)鼓励学生建立“理解性”的知识网 
  数学知识都是具有连贯性的,结构性很强,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老师要鼓励学生去自主构建。其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性,就是在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使其结构化。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建立“理解性知识网”。 
  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就应该将乘法和除法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在学习《圆》时,就应该自然想到以前所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知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并且还要记住这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等。这就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建立了一个知识网,慢慢地将它们串了起来,多建立这种知识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更好地理解数学。 
  数学理解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理解,才会促进学生们对数学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没有了数学理解,老师的教学在学生的心里就激不起一丝的涟漪,所以,在教学时,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容易,同时也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邓正勇.数学阅读,让教材的理解更深入[J].考试周刊,2017,(33). 
  [2]王燕.“理解性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上海科研教育,2014,(2). 

责编:荣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