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2012年,张小虞就汽车合资与自主路线、汽车行业管理机构变革、民企和合资续签、兼并重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2012年9月1日下午3时,天津泰达酒店一层咖啡厅,这位中国汽车界符号性人物接受《汽车商业评论》记者的独家访谈。
在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中,他为我们详细解构中国汽车60年产业图景及未来航向,其内容几乎涉及当下汽车产业所有热点问题――汽车合资与自主路线、汽车行业管理机构变革、民企和合资续签、兼并重组以及他的汽车情结等。
他的一些观点未必我们都同意,但是《汽车商业评论》认为,他都是发自肺腑,值得深入思考。以下为那次访谈节录。
关于合资与自主路线
《汽车商业评论》:作为中国汽车市场60年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您如何看中国汽车这60年的发展?
张小虞:按照改革开放的深化,这60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3年到1978年,是计划经济时代,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基础。第二个阶段从1980年到2000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从小到大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国汽车由大向强的发展过程。
从这个意义看,1953年我们从零开始,到1978年汽车产量达14.9万辆,2000年是200万辆,之后快速发展,现在已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国。此过程中,汽车工业发展正好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年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过去我们没有考虑汽车作为家庭用车。
中国第一个汽车合资公司是北京吉普。
同一年(1984年)成立了3个合资企业: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和广州标致。
用合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这是过去30年中国汽车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您认为合资给中国汽车业究竟带来了什么?
关键是新技术,也带来资金和管理人才。
这是“得”到的东西,我们有没有失去什么?
从历史看,得大大地大于失。我们没有失去什么。真的。就像改革开放一样,你能讲开放使中国失去了什么?成绩是主要的。我们从不会造轿车到会造轿车;从原来落后生产管理方式到先进生产方式;从没有掌握关键技术到开始掌握部分关键技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靠改革和开放两个轮子推动。企业一方面改革,一方面开放,这是两个推动力。
再来看自主品牌路线,现在有很多反思的舆论,您怎么看自主品牌现有水平?
总体讲,我们已完成一般的消化吸收,正走向自主创新路子。这里面商用车基础较好,所以路子较短,走得较快。商用车里自主品牌占85%绝对份额,大街上看到的公共汽车、旅行客车和载货汽车,绝大部分都是自主品牌。自主乘用车市场份额几乎从零开始,到现在约占40%多,最高时达到46%。自主轿车是29%,现在下滑到26%。
当年孟(少农)老爷子说过一句话,做卡车是小学生水平,做轿车才是大学生水平。
这是单纯从制造技术角度讲的。其实重型卡车的技术比轿车还复杂,因为它的工作环境更恶劣。
但两年前就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到了最危险时刻。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是。现在是较劲和关键时候,就看怎么坚持。如果把2000年视为一个分界点,“上海牌”已不存在,天津夏利加上红旗不到4万辆,而轿车产量是60万辆,只占4%。2000年后吉利、奇瑞、中华等品牌才开始加入。
所以,轿车真正对内开放,对民营企业和新兴企业敞开大门,是2000年后的事。当时走的是技贸结合路线。最典型的就是奥迪,我们需要高档轿车,跟奥迪公司谈,最后确定3年累计购买5000辆。
也就是一汽-大众的3万辆先导工程项目。
对。那时奥迪就把全套模具,包括图纸提供给我们。实际上捷达也是技贸结合路子,我们购买大众汽车在美国威斯木兰工厂的二手设备和成熟技术,但二手设备不具备生产捷达3的条件,而发动机是先进的,所以叫捷达2.5(第二代整车,第三代发动机)。当时搞轿车,一是没钱,二是没技术,而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迅速发展的市场。
这时您在做什么?
我在中汽总公司。1978年我到机械部汽车局,1983年中汽总公司成立,我就过去了。
关于行业管理机构变革
《汽车商业评论》:据我所知,汽车行业机构改革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张小虞:那时候是政府管理。中央讲要搞几个全国性大公司,即托拉斯,共成立了6个公司。
托拉斯在“文革”前也搞过。
在1 964年。这是汽车行业第一次大变革。在原汽车局基础上筹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并借鉴国外经验,组建汽车工业托拉斯。接收38家地方汽车企业和37家中央直属汽车企业共计75家,下设长春、北京、重庆、南京等四个汽车分公司,一个轴承制造专业公司,济南和武汉3个汽车制造总厂等。
两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被撤销,但在军管会下没立汽车组。1978年拨乱反正,恢复一机部建制,设立汽车总局。
1980年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成立,同年更名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归口管理机械工业。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下设立汽车行业调整规划协调小组,批准成立以工业城市、工业基地为依托,以生产同类车型骨干企业为基础的汽车联营公司,东风、南京、重型、解放、京津冀和上海六个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以及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诞生。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运行到1988年撤销,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1993年,机械电子部拆为机械部和电子部。1998年机械工业部撤销。
这时企业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赵紫阳主持工作时,认为中汽公司有垄断,不能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便在1978年提出不要搞实体,撤销中汽公司,同时批示其他公司也照此办理,但最后只有汽车这样做。 撤销中汽公司还有个原因,一汽、二汽闹独立。他们闹独立也很正常,因为汽车管得太死,每生产一辆车,都要国家定计划,精确到零,甚至5万块钱的设备和固定资产购置都要拿到北京批示。
的确管得太死。
没有严密计划,国家不给你材料,不给材料你就没法生产。即使你生产出来,也上不了户口,到交通部门登不了记。即使能登记,到石油部门也拿不到油本。我记得那时有种说法,对汽车生产要像计划生育一样管起来。
过去解放牌卡车卖价2.5万元,配套件统一,一汽生产汽车,但金属材料和零部件如果不列计划也拿不到。
这是谁说的?
一位国务院领导。这时有了第一个汽车目录。过去完全靠计划经济,现在如果汽车市场有需要,允许大家都生产。赵紫阳也做了批示:允许多生产汽车。这样汽车行业逐渐由指令性计划变成指导计划,从严格而且严密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真正在党章里明确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才迎来2000年后的大发展。然后消费结构升级,从原来的衣食住行上升为住和行,成为消费新领域。
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是何时明确的?
198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当时只提了一个支柱产业,就是汽车。但有个前提,为适应交通运输的发展,要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主要是为了交通运输需要,全国开始修高速公路。轿车还很少。
业界有争论吗?
没有。认识比较一致,也是比照国外经验。到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提了五个支柱产业:机械、电子、化工、汽车,然后是建筑业。五个支柱产业给了两个任务: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2000年第十个五年计划是大转折,明确鼓励计算机和轿车进入家庭。这些我都亲身经历过。
轿车要不要进入家庭,倒引起了一场空前大讨论。
1985年开始讨论,并形成逻辑:作为支柱产业,汽车肯定要大发展;汽车要大发展,轿车必须进入家庭,不能靠公款消费。这场讨论持续了四五年。杂音很多。正好上海和通用谈合资,要引进别克GL8。很多人认为它是豪华车,不符合中国国情,导致中央迟迟不批。
不是因为有南方项目而没批吗?
两回事。南方项目原则上已经批准,最后没跟奔驰谈下合资。
关于民企和合资续签
《汽车商业评论》:我们再来看民营企业。有人说未来汽车发展民企可能更有戏。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张小虞:如果国家体制不改,应该存在三种模式: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但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企里有合资;民企里也有合资;国企跟民企还有合资,如广汽吉奥。
汽车资本结构呈多元化。有上市公司,有的部分上市,有的整体上市,很复杂。你说上市公司算国企还是民企?它是社会资本,被国有控股。举个例子,北汽福田既有北汽集团股份,有企业股份,有社会流通股,还有经营者股份,你说它算什么?只能说是一个现代股份公司。
在相当一个变革时期,汽车结构呈多元化。资本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既进口,也出口;技术多元化,既引进技术,也输出技术;此外,人才也多元化。
十七大报告里,总书记最后讲的那段话非常深刻:完善一个社会制度,逐步南初级阶段走向比较发达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有观点认为,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常受限于体制和政策。
这话不客观。政策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并没有歧视(他们)。但必须承认,民营企业是后起之秀。他们希望能同等对待,但有的政策没办法,由资产所有制决定。如有些国家拨款或者政策,确实存在细节问题。
后起者往往弱小,而国家是扶大扶强。以政府采购为例,结果显示似乎偏重于大企业。人之常情。国家政策允许他干就是公平,市场上大家都公平。
奇瑞和吉利刚进入汽车业时也受到很多限制。
1994年版产业政策写得很清楚,几年之内不再批准新的轿车和轻型车项目。轿车审批权在国务院,批准有一定门槛,需要达到一定经济规模。奇瑞和吉利都是从零开始。
后来吉利收购沃尔沃,您说它是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
李书福很谦虚,到现在他都在说,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只不过他当上老板。他没往沃尔沃高层派中国人,而且也没把沃尔沃技术跟吉利嫁接,生产如吉利一沃尔沃之类的产品。
李书福是希望能按照合资企业来批,等于把沃尔沃作为境外资本回到中国投资,理应是外资企业。他曾对我讲,如果获批,不会把沃尔沃作为吉利集团的又一新工厂因为他已有9个工厂。因此我建议他,从现有的几个生产基地里拿出一个(基地),作为吉利汽车的境内资本,沃尔沃作为境外资本,以此作为合资企业来批。他最后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我们看到,一汽和上海都分别与大众汽车续签了合资合作。但在要不要续签问题上,业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您如何看?
从汽车工业发展本身看,只要我们还承认跟国外有差距,合资仍是缩小这种差距的一种方式。
很多人担忧这对自主品牌成长不利,但从国家大政方针看,不会做出硬性规定合资到点后不再合资。我们公开讲,中国要继续合资,继续引进国外技术。新能源汽车也是这样。
要在开放中自主创新,没有说关起门来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和合作创新,这三种模式都属于自主创新,但总体上要以我为主,我需要什么就引进什么,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
那么,第一轮合资合作到期后,我们是否应该用学到的技术来反哺自主品牌?
我们只要还承认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与别人存在差距,我觉得合资就要维持下去。起码国家不会做硬性规定,到点后就离婚。
但长此以往,1800万辆也好,2000万辆也好,中国会不会就只是一个加工厂? 不会。自主品牌一定要成长。形势很清楚,合资企业也要开发自主品牌。一汽-大众正在建庞大的研发中心,过去只有上海大众有。还有如泛亚技术中心,它是合资企业,承担了绝大部分上海通用产品的开发,但泛亚里90%都是中国人。
天津泰达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的讲话我很赞成,就像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一样:只要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就是中国的企业;它在中国的制造就是中国制造,在中国的创新就是中国的创新。
两大众合资股比是50:50,起码绝大部分人是我们的,开发的产品主要面对中国市场。按照规划,中国南北两个大众加起来是500万辆,福特是128万辆,韩国现代和通用各500万辆,奔驰第一期100万辆。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当年邓小平同志拍板轿车也可以合资,这是汽车工业的重大战略转折点。那时也反对合资,认为自己孩子自己养。上海大众合资时,争执不下,时任中汽总公司总经理的饶斌同志去请示,最后确定可以合资。因此,我们不要把双方对立起来。
苏波副部长还有个观点,外方必须要把技术拿进来。
不可能拿落后的老技术。现在很多首发车型都放到中国。至于合资自主车型,这中间没有绝对界限,不是说突然哪天早上起来,那款车就百分之百是我开发的。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关于兼并重组
《汽车商业评论》:这60年来,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一到两家跨国汽车公司?
张小虞:得有个过程。前人没办成的事,想让后人一下子办成,不可能。市场经济时代只能用市场办法。业界有些观点,听了都觉得可笑,说把一汽二汽组织起来,我们就是全世界大公司。但一汽二汽和外国已经分不开。以一汽为例,如果剔除合资,还剩三分之一;东风跟日产是全面合资,去掉后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四没了,根本不现实。
计划经济能那样做,但也没做成。市场经济更不能用行政办法,全国只搞一个研究院,把其他研究中心集中起来,这样就有几万人,资产几十亿元。那是天方夜谭。
责编:荣秀
上一篇:我国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
下一篇:教政府管企业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