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关键词] 就业导向;计算机;中等职业学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3. 088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3- 0196- 03
0 引 言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进步中至关重要的工作方式,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应用技术的推广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人们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沟通的途径更加广阔。当今各个工作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意义
目前很多学生在就业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工作不能胜任的情况,当今社会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步入社会后对于掌控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必需的就业条件。然而在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必修之课。首先要使�W生了解必要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为适应社会节奏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每一个社会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学生是掌握现代化知识和技术的主宰者,信息技术的每次更新与改革都需要结合社会节奏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中的可塑之材。肩负着历史传承的使命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是当代学生步入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技能的掌握是社会适应能力强弱的体现,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以及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是与在校积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密不可分的。当代学生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学技能,从而迎合社会技术变革与协调发展,所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
2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问题
目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存在很多观念与社会不能完全接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2.1 教师观念及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计算机职业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围绕以就业为目的方针,开展对学生的基础教学,但是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方向与定位,存在模糊的现象。对于就业的定位要求,存在疑惑心里,秉承的教育方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传授模式中,应试教育的理念,占据教学主导地位。面对新的形势,不能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技能的培养,对于社会当前的就业需求了解不充分。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法,还以黑板、粉笔式讲解,对于实践性强、技术性广的计算机特点了解很模糊,一些图形、界面在黑板上画图展示,使学生很难理解计算机真正可以给工作学习带来怎样的便捷,学生也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导致学生真正参与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时候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无法联系。观念的落后以及配置上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时,无法正常发挥计算机的真正功能。在社会就业需求上,出现学与用无法并进的现象,使社会对人才的推送感到费解。
2.2 现代技术教学应用匮乏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图形界面,部分教师采用口头语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传授方式费力枯燥,达不到就业要求。学生在实际练习上,不能随堂操作,缺乏师生互动环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师缺乏对学生知识掌握度的把控。这样导致学生参与到社会就业环节时产生差距感。
2.3 考核体制陈旧
在校文化课考核手段的运用,对于学生的成绩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部分学校对课程一般采用统一命题,在考试、评卷的考核方法上,出现教考分离的状态。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来说,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存在实际操作缺乏的问题,仅凭一张考卷,来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失去科学性。部分学校采用卷面考试和上机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的办法,但上机考试的时间有限、题目单一,考核知识点的涵盖面不大。
2.4 学生基础程度参差不齐
现在中职学生,很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或者同等资历的社会青年。其基础总体上较差,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计算机的使用及运用手法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中职学生是一群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感兴趣,但缺乏学习耐力的群体。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有的学生初中时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处在自卑心严重、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的状态,增加了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的难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创造健康基础。
3 基于就业指导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要点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快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职业教育精神,认真学习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提升教师素质。其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维模式。最后,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洞悉社会就业需求,熟练使用计算机授课设备,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3.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满足多种形式教学的需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加了互动环节,使课堂气氛摆脱了以往的抽象、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增加实例技术公开课,通过讲座的形式展示学生作品、技术讨论等环节,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就业技能与对知识的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就业热情。教师通过电子邮件、手机视频电话等通信方式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充分展现现代科技办公的智能一体化,使学生面对就业,不再有恐惧感。
3.3 采用模块化教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入、Windows操作、通信网络及文字排版、演示文稿、PS、CAD模块等等。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就业知识,按需施教。每个模块的学习要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开展教学。
3.4 以就业需求为主要驱动
在每个模块中,知识点的掌握需通过多个任务来实践。比如,信箱的申请及使用,要求学生完成免费信箱申请、添加通信薄、编写电子邮件等技术环节的掌握,在保存草稿、上传附件、接收发送邮件任务上面,加强学生对信件往来的技术掌握。通过这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实现学生就业素质的提升,避免了因对计算机功能的不明确导致学生面对社会要求无所适从。
3.5 学习中增加过程评价
每次实际操作计算机前,都按需求安排相应的任务,下课前对学生完成的�W习情况进行汇总、记录,使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充分了解和理解掌握,对于每次完成任务产生成就感。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实际体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点很容易与就业要求契合,成绩的体现也比较公平合理,避免了考试一刀切的现象。通过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增加了成绩的稳定性。
3.6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结合社会的就业环境,制作一些大型的综合作业,将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面对不同的任务,激发团队合作的精神。以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内心动态,了解学生的喜好、想法。这样,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学生看到通过合作完成一个自己无法完成的任务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合作的精神与意义,面对社会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团队的力量是生活、工作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这种实践,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快乐合作中,增强了适应社会能力的素养。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方向与社会元素的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的具体体现。如果失去与人交往合作的土壤,那么脱离与排斥就会把心理的成长忽视成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引起自身生理上的急剧变化。现代的学生对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非常强烈,独立自主的意识也与日俱增,遇事喜欢独立思考和判断,不健康的因素产生会对人格上的取向形成危害,对行动乃至整个一生的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稳定健康的个性是在学生学习期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生活、学习活动中,他们渐渐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利用学到的知识,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和障碍,这是学生期间,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外部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过程。只有具备完善和谐的个性,学生才能更顺利地适应就业环境,为社会做出贡献。
责编:荣秀
下一篇:网络化治理中的公共危机管理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