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中国论文网 /2/view-13207765.htm
关键词:高职院校;愿景管理;社团管理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学生社团新一轮发展,更需要学生社团管理者以立足长远的育人理念为导向,优化社团结构,有效调配资源,在社团行为方式管理、政策管理、活动指导、人事管理等一系列惯常的管理方式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体制,实现从传统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向以有效的规则设计为核心的现代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
一、愿景管理的概念
(一)愿景的含义
“愿景”,在中国最早出现是在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原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会谈公报中,后收录于《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意思是:所向往的前景。愿景是组织更高层次的追求,介于信仰与追求之间,是组织的中期追求,类似于人们常说的理想,愿景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愿景必须是共同的。共同的愿景就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对于社团来说,愿景的涵义就是一种正在施行的理想,一种指导工作的原则或者说是一段时间内的承诺。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产生精神上的凝聚力和传动力,让个体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二)共同愿景的实现途径
有没有共同愿景对于组织的行为来说,具有表面微小实际却十分重大的差别。组织成员的奉献精神――人类任何组织崇尚的普遍美德,便与组织的共同愿景息息相关。共同愿景的建立虽然并不容易,但也有规律可循。集成式、凝炼式、影响式就是建立共同愿景的三个途径。
1、集成式愿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那些有相同个人愿景的人组成一个集体,在集体中再进一步实现共同愿景的构建,这就是集成式。许多协会和团体共同愿景的建立属于这种类型。
2、凝炼式愿景。凝炼式则是把大家心灵深处的共同的意象挖掘出来,并进行凝炼,进一步构建共同愿景。这一路径的特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适用于那些组织成员同质性很强又积极面向未来的组织。
3、影响式愿景。影响式建立共同愿景的途径讲的主要是从个人愿景建立共同愿景。从个人愿景建立共同愿景,并不意味着一定从组织最高首领的个人愿景到组织的共同愿景。也可以借助于前辈,还可以借助于外部。但通常情况下,基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愿景的构建常见的情况确实一般是从决策核心层的人发起的。特别是那些希望构建共同愿景,而从前没有共同愿景或不注重共同愿景构建的组织,更是这样。建立共同愿景不能靠命令,不能靠规定,只能靠周而复始的沟通和分享。建立共同愿景是必须由各级组织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全过程、全方位、全方法、全面地将共同愿景贯彻落实在社团活动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愿景管理
愿景管理,就是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的三部曲,来建立团队,促使组织成功及组织力量极大化发挥。
一般而言,组织愿景大都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开创性的目标,作为组织发展的指引方针。在西方的管理论著中,许多杰出的组织大多具有一个特点,即强调组织愿景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愿景,才能有效地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的所有人,激发个人潜能,激励组织成员竭尽所能,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满意度的目标。组织的每个员工都应参与制订愿景,只有这样才能使愿景更有价值,组织更有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社团实施愿景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实现高职院校团学工作“一体两翼”发展的重要平台,这其中体现着学校愿景、社团愿景、学生愿景的统一,运用愿景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社团的这一功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共青团指导下学生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单渠道的团学组织管理结构,形成了以共青团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管理结构,为学校团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现共同愿景的学生社团,不仅带来了校园文化的繁荣,而且提高了学生自我完善、发展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路径。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活动形式单一、投入较大、实效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等弱点。学生社团活动因其体现共同意愿的自身特色,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的途径,使得实践的内容更具体,大学生积极性更高,效果也更好。
第四,社团是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组织。学生社团活动都是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自愿选择的对象性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探索人生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学生个人愿景的表现形式。这些理想兴趣和爱好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所以在学生社团中运用愿景管理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
第五,大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托。学生社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社团愿景管理的实现过程
(一)开发愿景,凝炼愿景,形成共同愿景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应转变观念,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不能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开发愿景也要以学生为本。社团中的每位社员都应当明确所在社团的鲜明特色和自身优势,社团开展的活动应当符合自身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把大家心灵深处的共同的意象挖掘出来,并进行凝炼,进一步构建共同愿景。社团领导层必须清楚地了解每个社团学生的愿景(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因人制宜,予以满足。学校发展社团的愿景就是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学生社团的愿景是让学生在社团工作找到归属感,体验成功;学生个人的愿景是增强创造自我的空间,寻求有共同志趣的朋友的支持,使自身的表现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体验到成功,三者有共通之处。社团领导者应该通过制度、章程把这三种愿景表达明确,并落实到工作中。
(二)瞄准愿景,建立社团的使命感
社团使命是一种广泛的意向,体现了社团的根本目的;它体现着社团的创办者或领导者的追求和抱负。以指导社团制订目标、战略规划、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保证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的主要活动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形成共同语言以至共同的价值观,便于协同行动。社团使命的确定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1、社团业务活动范围。社团使命的首要内容是确认向社会提供何种服务,承担何种任务,这就是要确定社团的业务活动范围。
2、社团的生存、发展是以执行其使命为前提。社团宗旨及社团形象,体现了一个社团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它决定着社团目标及战略规划的制订。
(三)落实愿景
1、确保领导层全力投入,建立由共同愿景驱动的社团文化。领导层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广泛的调研,科学地认识高职院校社团的作用和地位,确立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领导层的愿景,社团的愿景、学生的愿景实现统一,建立旗帜鲜明的社团文化。并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配套相应的措施,有助于社团文化。
2、实施培训项目,为社团履行使命提供支持。要加社团培训方法上的改革,注重对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社团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方法。细化分类指导,在完善社团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拓宽学生社团发展的思路。笼统的社团分类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社团无法清晰定位,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社团管理带来困难,原因就在于现有的社团分类方法无法为学生社团提供专业的资源和针对性的支持,也很难协调同类型学生社团的行动。管理主体应与社团成员、结合校园特色,梳理社团发展历史,重新明确社团定位,确定活动开展的大方向,多方协调,理性论证,设计出一套促进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体现大家共同愿景的社团培训思路和方法。
3、完善激励机制是学生社团愿景管理的根本。强化社团评精、评优导向,并不断向全方位的评优观念转变。首先,要与社团分类相结合。随着社团类别的细化,精品社团、优秀社团的额度分配甚至可采取平均分配的传统做法。其次,精品社团、优秀社团评比要与下一阶段的资源分配脱钩,保证立项申报的公平性,防止社团集合中的“马太效应”。再次,要合理设计单项奖,鼓励那些在某一方面做出贡献的社团和社团人,防止大型社团对有限奖项的“垄断”以及随之带来的中小型社团的边缘化。最后,设置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奖,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
4、心理契约是学生社团愿景管理的核心部分。学生社团中的心理契约是由学生愿景、学生社团激励方式、学生自我定位及相应的工作行为这四个方面的循环构建而成的。学生社团在构建心理契约时,要以社团的人力资源和学生个人需求特点为基础,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对应和引导学生的心理需求,促动学生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在激励机制上做出适当的调整。社团学生也应结合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社团的关系定位,结合社团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自己在社团的发展规划。
5、优化资源分配,形成有效、公平、可持续的社团资源利用格局。我国高职院校,多采取资金分配与优秀、精品社团评比结果挂钩的支持方式。该措施为高校学生社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这种资金支持方式也束缚了一大批中小社团的发展。让小社团获得与大社团相同的发展条件,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应该成为社团管理制度设计的一个重点。采取社团活动立项申报的资助方式,合理规划多层次的申报期限以及与之配套的申报额度,让那些有独特性、成规模、有影响的学生社团与其他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得到更多的支持,在多次分配中实现资源的流动配置,让资源配置更有效,结果更公平,促使学生社团对其活动进行更有效的计划和实施。
6、通过学生社团平台,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全员育人中的作用。学生是各类丰富的社团活动、文化交流、科技创新的主体,而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乃至由此类师生交流互动形成的寓于第二课堂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在实践中避免走无谓的弯路的关键要素。在现代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该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一课堂,而应走向课后或第二课堂,指导方式也应更为多样。尤其在社团实践活动中,是实现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良好典范。参与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有助于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反哺教师在第一课堂里的教学和科研,并指导教学。
综上所述,社团的发展,要高度重视愿景的重要性。着眼于社团的内涵发展进行愿景管理,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社团发展方向,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的三部曲,来组织社团队伍,使社团的力量极大化发挥,更好地完成社团使命,承担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蔡立彬.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2、丁建洋.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个体价值研究[J].云南教育,2003(30).
3、杨喜添.浅议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责编:荣秀
上一篇:如何完善与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下一篇:食品冷链应急物流多级库存研究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