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近日,央视一则“因药致聋女孩的无声诉说”公益片的播出,引发全社会对儿童用药安全的广泛关注。
中国论文网 /6/view-12834023.htm
“我的世界很安静,没有一点点声音。妈妈说,我一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了。我特别爱笑,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妈妈说,3年前,我发高烧,用药不当后,我的听力越来越弱。我知道声音都在我身边,我很努力听,不过就是听不到。有时候我会大发脾气,摔东西。妈妈,不是我不乖,只是想对你说话,但着急说不出来,是我把妈妈气哭了,但妈妈却跟我说对不起。”
这是视频中女孩的字幕旁白。视频中的5岁女孩叫做浠诺,3年前因用药不当致聋,而她却笑着安慰妈妈:“妈妈不哭,妈妈笑”,懂事得令人心碎。
宣传片中说,因为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0000名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那么,儿童究竟应该如何安全用药?下面这些误区您可能听说过,那么在给宝宝用药的过程中,对照自己的做法,看看您真的避开这些“雷区”了吗?
错误一:抗生素用法不当
1.“拒之千里”型:
随着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被大家所知,也有不少家长对抗生素产生畏惧心理。医生给宝宝开了抗生素,有些家长会担心,怕抗生素毒性会伤害宝宝。有些细心的家长,通过阅读抗生素的说明书,发现药物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肝损害或肾毒性,甚至提示“儿童慎用”,这往往也使得家长很纠结。有些家长甚至自作主张,担心宝宝用药不安全,干脆将抗生素药物丢弃不用了。
正确认识:
其实,这种认识是将抗生素过度“妖魔化”了。诚然,有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对儿童毒性较大,说明书也规定儿童禁用,家长应该让宝宝远离它们。但有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克林霉素、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他美酯,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在诊断为细菌感染的前提下,是可以用于婴幼儿甚至新生儿的。如果儿科医生根据宝宝的症状、化验检查等诊断认为细菌感染明确,家长们不必害怕使用抗生素。
2.“见好就收”型:
很多家长在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自行减量,或者“见好就收”:宝宝病情有了好转立即减量或者停药,认为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对宝宝的毒副作用,同时也节约资源,剩下的抗生素可以备用。
正确认识:
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足量,否则达不到疗效。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减量或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时,抗生素使用时间上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足疗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症状消失后再服用3~4天巩固。如果过早减量或停药,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可能。
3.“重拳出击”型:
有些家长不拒绝抗生素,一旦宝宝有发烧、咳嗽了,就给宝宝用抗生素。也有些家长粗心大意,不仔细根据宝宝年龄体征给药,导致宝宝过量服用抗生素。更有些家长则认为抗生素剂量越大效果越好,在给宝宝用药时自行加大剂量,“重拳出击”。
正确认识:
抗生素应用必须要有严格的适应症,专业说法就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何诊断呢,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根据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因此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错误的。须知,一般的上呼吸感染,约90%为病毒感染,抗生素是无效的。如果医生诊断为细菌感染,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千万不可过量,因为宝宝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解毒功能尚不完善,过大剂量可能会带来肝脏或甚至毒性。
错误二:随心所欲减量服药
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成人用药与小儿用药只是剂量的不同。不少家长为方便起见,给孩子服用过大人吃剩的药物治病,或者到药店买成人药让孩子掰开服用。有些家长在自己感冒后,把自己的感冒药还分一点给孩子吃,预防感冒。可以说,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小孩是小了一号的大人,形成了“大人与小儿用药只是量大小不同”的概念。
正确认识:
不是所有成人药都可以减量给孩子服用的,小孩不是大人的缩小版。由于儿童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有些成人药物是婴幼儿禁用的。
比如常用的抗过敏药和抗眩晕药盐酸异丙嗪,3个月以下小儿禁用;左氧氟沙星不宜用于小儿;金刚烷胺及含金刚烷胺的制剂,在1岁以下禁用;尼美舒利各种制剂禁用于儿童。中成药也是如此,如藿香正气水,因含酒精,故小儿禁用;仁丹因含朱砂,婴幼儿及儿童忌服。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物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以确保用药安全。
错误三:中药西药蜂拥而上
很多家长喜欢中西结合,宝宝感冒发烧了,也来个中成药和西药联合应用。但是,家长没有注意,这里面可能有叠加成分。比如同时使用维C银翘片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由于两种药物都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而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可导致肝脏损伤。即使是不同西药,同样有成分叠加可能。如复方锌布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都含有“氯苯那敏”成分,宝宝服用了会有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
目前常用的各种中成药尤其是复方制剂往往含有西药成分,不同中成药之间有可能成分叠加,因此中药合用、中西药结合使用都要慎重。使用多种药物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熟悉其中成分,最好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防止因为药品成分叠加给宝宝带来伤害。出于儿童用药安全的考虑,美国全面取消了用于2岁以下儿童的非处方复方感冒药。因此这里也特别提醒家长,尽量避免给2岁以下宝宝使用复方感冒药。
错误四:用药时操之过急
出于对小孩的关爱,家长往往看见小孩一生病就用药,不管是感冒、咳嗽还是拉肚子,一律来点抗生素。小孩有点发烧,立即用上退烧药;小孩肚子痛,立即来点止痛药。
正确认识:
小孩生病了,有时需要缓一缓再用药,不是最快就最好,要看具体情况,最主要的是明确诊断。比如抗生素,之前已经分析过,没有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时,属于滥用药物。退烧药目前一般认为,体温(腋下)38.5°C以下,宝宝精神状态好,没有必要用药,高热才考虑用退烧药以防止高热惊厥。肚子痛时立即止痛,有时反而掩盖了病情,影响正确诊断。有时生病可以不用药,比如普通病毒性感冒。如果没有其它并发症,完全可以自愈。
错误五:用药原则颠倒
按世卫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应该“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但家长有时会颠倒“用药原则”,如孩子得了湿疹,会找些中药给孩子服用;孩子感冒、支气管炎不选择口服药物,一定要求医生输液,认为“吊水”好得快。
正确认识:
外用、口服、注射、静脉输液是给药的四种常见方式,无论从安全性、便捷性来说,都是外用>口服>注射>静脉输液,而疗效上未必外用就比口服差,口服就比静脉给药差。严格来说,静脉输液是个“小手术”,是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轻者引发皮疹、头晕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心脏疾病发作等危险。
总之,婴幼儿的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因此,家长应小心避免走入这五大“歧途”。家庭用药的安全性需要社会的关注,当然更需要家长小心呵护。
责编:荣秀
上一篇:培养伶牙俐齿的宝宝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