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广东、浙江以及其他地区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的"群落"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集群", 但是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度竞争、生命周期短暂等突出问题,如何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字: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 生命周期
产业集群作为早已存在的经济现象,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基于原材料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如欧洲的许多煤矿集群、铁矿集群在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增长之后,随着矿藏开采完或对该材料不再有需求时,从前生机勃勃的产业集群开始转变成问题区,这些现象表明产业集群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阶段后逐渐走向衰亡。
1.地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
奥地利经济学家蒂奇(Tichy)等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维度考察了产业集群的演进,本文借鉴这一理论将地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1)诞生阶段(the formative phase):即产品的产生和开发阶段,企业最初聚集在某一区域进行产品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聚集经济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一阶段,群内的企业基本上是建立在简单的相互模仿基础上,企业集群内的组织模式还处于无序状态,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①企业规模接近。由于企业的进入门槛低,而且刚成立的小企业从外部融资难,所以在这一阶段群内存在的是大量规模接近的小企业。
②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对于大多数依靠民间力量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来说,它的形成不同于由大企业拆分或以大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集群,后者存在比较明显的专业化分工,而前者能够形成是因为其技术难度小、进入门槛低,所以几乎所有的工序都可以在企业内部完成,从而导致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
③企业间的知识差异化程度小。由于企业规模接近且经营模式趋同,因此企业之间的知识差异化程度低。整个产业集群的学习能力处于低水平阶段,只能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从而发现和改正错误。企业之间对资源的活动仅限于对知识、技能的模仿和学习。
④企业间信任度低。由于企业建立时间短,而且群内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企业相互交易少,缺乏长期交易带来的相互信任,相互的价格竞争更使得这种状况恶化,导致企业间的信任度低,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网络关系-竞争协作关系,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2)成长阶段(the growth phase):在这一阶段,技术、信息网络以及供应商和销售商网正在发展完善,企业间实现结网,网络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集体组织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实现对知识技能的简单模仿吸收到对知识的整合和创新的转变,群内的个人、企业及整个区域经济从不断完善的企业间网络资源中获得外部经济,这种有序的企业竞争合作网络使得产业集群更加专业化,从而竞争力得以提高。
(3)成熟阶段(the maturity phase):处于成长期后期产业集群开始经历市场分化,从企业规模、专业分工到知识结构、产品档次各个方面开始出现分层,这一阶段的产业集群显示出其典型特征:内部专业化分工明显,群内龙头企业只保留营销、设计等核心工序,而技术含量低的工序分包给中小企业完成;产品市场出现错位,龙头企业的品牌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国际的高档市场,而中小企业除了受托为龙头企业进行部分简单工序的加工外,自己也生产中、低档产品;建立起完备的合作网络,集群内的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得到加强。这种信任一方面来自于龙头企业与分包企业间长期的合作而建立的相互信任,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定位的提高,龙头企业同时面对的将会是国际上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需要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到了成熟阶段后期,由于网络变得相对稳定,生产过程也越来越标准化,但同时对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和复杂的信息网的需求开始减少,相应地,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能力开始变慢,学习能力逐渐减弱,群内产品技术含量也开始降低,产品变得廉价。此时,过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产业集群竞争力就会逐渐下降,从而趋于衰退。因此,该阶段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群内企业间网络关系,更重要的是致力于增强集体的组织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性的学习。
(4)衰退阶段(the petrify phase):也有称"shake out phase",形容这一阶段产业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当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到了最后阶段,对群内产品的需求停滞甚至减少时,由于群内企业数目减少,网络结构缩小,传递的信息变少,产业集群几乎丧失了组织学习能力,就开始走向衰亡。产业集群进入衰退阶段最重要的标志是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多种因素阻碍创新的发展,使产业集群搜集传递信息能力萎缩进而丧失了灵敏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2.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周期 www.lunwenwang.com 论文网在线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浙江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
案例:温州瑞安场桥镇的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浙江温州瑞安场桥镇改革开放以前原有一家市属集体所有制羊毛衫厂,由于当时对羊毛衫的需求开始上升,而羊毛衫生产的主要设备-手推横机投资少、操作简单,加上生产周期较短,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农民比较具有商业头脑,就纷纷效仿,从事晴纶衫、膨体衫等低档产品的生产。此后,该镇羊毛衫生产户通过资金积累,逐步引进了日本的手提提花机、电脑打花机等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中低档的兔毛衫、三七毛衫,依靠较低的价格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占领市场。从90年代开始,他们通过几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进国外高档次的电脑横机、电脑圆筒机等设备,开始生产高档的纯羊毛衫、毛绒衫等产品。到1996年羊毛衫生产达到高峰,全镇4000多户人家,从事羊毛衫生产的就达到3000多家,外来打工人员达1万多人,年产值达8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6%,并形成了两个专业市场:场桥镇浦桥村第一羊毛衫市场和王林村的场桥镇羊毛衫市场。但由于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停留在家庭作坊阶段,没有形成名牌产品和集群效应,产品雷同性强,差异性小,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手段单纯依靠低价竞争,而竞相压价的结果使得企业盈利率大大下降,同时企业为了保证盈利,又通过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在投入资金购买设备、更新厂房后,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研究,引进相关的人才,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使得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断下降。因此在桐乡淮院、黄岩等地的竞争一下,90年代末该镇的羊毛衫产业集群日趋衰弱,出现了市场萧条、产品积压、企业亏损、工人失业 的不良局面。1999年羊毛衫的产值已不足4亿元,从事羊毛衫生产的经营户不足500户,外来人口不到2000人,而且王林村羊毛衫市场己经拆除,浦桥羊毛衫市场也即将关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