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2018管理学论文---自控力、意志力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客观基础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3-08 16:13:42

         【摘 要】 学术界曾从人性角度对内部控制范畴的客观基础做了尝试性探讨,试图解决目前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严重缺乏这一先天不足。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未取得对深化内部控制实务具有实质性指导价值的理论成果。文章结合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的《自控力》一书,阐释了自控力、意志力与内部控制制度三者的关系。文章认为,如何构筑具有实务指导意义的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不仅关系到内部控制能否完善自身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克服内部实务中经常出现制度建设难以把握边界的不足。 
  【关键词】 自控力; 意志力; 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4-0107-03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教授的《自控力》(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年,王岑卉译)一书出版后,顿时引发了从人类生物学角度探讨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强烈冲�樱�同时也深深感到,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实在是学术界一个大可作为的领域。 
  一、《自控力》一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启发 
  《自控力》一书,对人的意志与行为做了精彩的生理与心理分析。他认为,人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即意志力很重要。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财产安全、人际关系和事业成败。研究表明,缺乏意志力是人们完成目标的最大绊脚石。为此,凯利教授决定开设"自控力科学"这门课,汇集心理学、经济学、神经学、医学领域关于自控的最新洞见,告诉人们如何改变旧习惯,养成健康新习惯,从而克服拖延,抓住重点,管理压力。同时告诉人们为何容易并经常在诱惑面前屈服,怎样才能抵挡诱惑。并正视人类自控局限性,从而设计培养意志力的最佳策略。出乎意料,课程开设后,大受欢迎,学员囊括了企业高管、教师、运动员、医疗保健人员,并把自己的配偶、子女和同事带进课堂,大家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经验。凯利教授一个切身的体会是提高自控力,最有效途径是弄清自己如何失控,为何失控,从而避开意志力失效陷阱。为此,凯利教授首先建立了"人类意志力三要素分析模型",即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其中,"要"与"不要"是自控的两种基本表现,而"想要"则是自控力的核心。意志力就是驾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这三种力量。为了适应环境、与人合作、维持关系,人脑天生具有自控倾向。这种意志力来源于人脑的"前额皮质",该部位的主要功能是控制人类冲动,让人选择做"更难的事"。现代神经生物学表明,人的前额皮质分成三个区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三种力量,构成大脑意志力。其中,前额皮质的左侧分管"我要做"力量,右侧控制"我不要"力量,中间靠下位置记录人的目标与欲望,决定你"想要什么",这个区域也会记住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实验表明,人们更新技能,大脑原始功能并没有被新功能取代,而是在原有冲动与本能系统之上进化出了自控系统。于是,我们的大脑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神经学家认为的那样,人有两个自我,一个纵欲无度,肆意妄为;一个抑制冲动,深谋远虑。决定人们行为的是两个自我经碰撞协调而一方说服了另一方。一个人若需要更强的自控力,就必须有更多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弱即意志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诱惑屈服。自控力的训练,就是人不断偏离目标,又不断把注意力收回来的过程。意志力的每一次回收,实际上是"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三种力量的全面博弈,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人类对自控力的这种普遍的内在追求,表明社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了充分的心理生理基础。 
  美国肯塔基大学心理学家苏珊娜・希格斯托姆教授认为,自控力和压力一样都是生理指标。当你需要自控的时候,大脑和身体内部会产生一系列相应变化,帮助你抵抗诱惑、克服自我毁灭的冲动。这种"三思而后行",有效保护了自己,让自己放慢速度,抑制冲动。但是,科学研究也表明,长时间自控等于慢性压力,会削弱免疫功能,增大患病概率。意志力过强会有害身心健康。试图控制所有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也是一剂毒药,会给你带去沉重的生理负担。所谓过犹不及!为了保持健康、维持幸福生活,你需要放弃对意志力的完美控制。即使你增强了自己的意志力,你也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想什么、感觉什么、说什么或做什么。你需要明智地使用意志力的能量。 
  二、自控力、意志力与内部控制制度 
  压力是意志力的死敌。看来,过紧目标很有可能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压力过大往往导致应激反应。应激反应与三思而后行反应都能帮助我们管理能量,但它们将能量和注意力引导的方向迥异。应激反应使身体获得能量按照本能行事,这些能量不会流入大脑而无法深思熟虑做出明智决断。三思而后行则将这些能量输送进大脑前额皮质部分,从而在我要、我不、我想三者之间充分沟通后做出清晰的选择。总之,压力让你关注即时短期的目标和结果,自控力则需要你的大脑有更广阔的视野。当一个组织使每一个成员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则这个组织就必然充满着短视和急功近利,内部控制对它而言只是一种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面对全球范围内内部控制高度关注而难有良好实践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人们热衷于短快急的业绩指标导向管理机制的自然反应。 
  自控也有肌肉张力制约。自控力跟肌肉一样有极限。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对人类意志力极限做了第一次尝试性系统观察与计量。在过去十多年,他让人们在实验室中用意志力拒绝饼干、排除干扰、抑制怒火、把胳膊浸入冰水里。观察结果,无论给人以什么样任务,人们的自控力总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殆尽。耗时过长,注意力训练不仅分散了注意力,还会耗尽身体能量。控制情绪不仅导致情绪失控,还带来了人们非理性购买行为。每次成功自控,结果使人变得更加虚弱无力。这表明过度使用自控力会导致自控力下降。我们应该认知意志力是有限的,那必须承认我们竭尽全力实现最重要目标的努力往往是无效而注定会失败?而我们经常处于被要求做到自控,其实我们自己知道那根本无法做到,最终变成了毫无意志力的僵尸,漫无目的游走于世间,只是也只能寻求一时的好受和快感?人类对意志力和自控力的追求,最终导致了意志力衰竭。   为此,建立自控力能量预算制度就显得很有价值。对大脑而言,能量就是金钱。当大脑能量危机时,必然削减开支,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耗用在自控上的能量。因为,自控是所有大脑活动中耗能最高的一项,为使既存很稀缺的能量得到更多更长时间使用,大脑当然不愿意再在抵抗诱惑、集中精力、控制情绪这些高能耗方面做出任何投入。现代社会出现的失控,是大脑战略性冒险本能的延续。当大脑面临资源能量短缺时,其首要任务是获取更多能量,或拒绝为高耗能量项目再投入,而结果必然不再有明智的决定和实现长远目标!为此,增强"我不要"和"我想要"的力量以及自我监控能力,可以训练"意志力肌肉"。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日常需要的自控,恰恰大量消耗了我们意志力。正因如此,当人们面对真正需要意志力的挑战时,由于平时已处于意志力高度疲惫,则必然表现出自控力不足,最终往往以非理性行为应对。这恰恰解释了社会中为什么很多很有道理和善意的举措与改革,执行过程却常常适得其反的现象。我们的理性管理一直假定人是理性的,但事实上,这种假定只是在人们注意力饱满前提下才成立。人类日常已处于注意力严重不足甚至衰竭状态,则非理性行为必将成为应对重大事件的必然选择。如此,过去很多理论上非常完善的管控举措,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了相反的结果,就很好理解了。因此,一个组织的意志力建设,不仅需要满足组织所有成员和社会、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不使用组织各成员的自控力,至少要减少做重大决策时需要的自控力。理想的方案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选择架构",从而为人们选择行为提供标准化指引,而不需要耗费自控力才能完成。当然,这样某种意义上会限制人们的自由忽视人们的责任,但事实上,自由选择的结果往往是长期利益的抛弃。自控力极限表明,不是人类天性堕落和贪婪,而是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享受当下,难以顾及未来。增强自控力,是解决如何支撑最疲惫的自己,而不能指望最理想的自己出现在需要拯救的时空。 
  三、自控力与意志力:内控制度的精神动力 
  意志力与自控力研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道德许可效应困境。控制了购买欲的消费者很可能回家会多吃点美食。当雇员花更多时间处理公司业务时,则认为多花公司钱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意志力与自控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接下来会让意志力与自控力处于"停摆"状态,从而放纵自己做出意志力与自控力所不容的事情。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对意志力和自控力形成严重挑战。《自控力》一书中尖锐地批评了会计职业,"我们的大脑里没有一位称职的会计师,不能准确计算出我们有多善良,或者我们赢得了多少放纵自己的权利"(p81)。事实上,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动力是成为一个好人,则当你自我感觉良好时,就会放弃自控。因此,对于组织和个人而言,"道德许可"往往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摆脱道德许可困境,唯一的办法是意志力与自控力不能和道德混搭,即所有的意志力和自控力都不存在善恶,只能是"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三股力量作用的结果。我们能做的,是对我要、我不、我想作出正确的定位,组织的价值就在于为每一个成员赋予我要、我不、我想以标准框架,从而尽可能少耗用各成员的注意力与自控力能量。如此,组织内部控制建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其实,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我要"与"我想"混为一谈,以至于把"我想"变成了"我要",从而导致过度放纵个人欲望,即全社会的普遍性贪婪。现代医学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追求幸福的时候,其大脑往往处于不靠谱状态。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恋爱中的男女智商都较低。按行为主义观点,人类身上唯一值得测量的东西是行为。当人们面对不同奖励系统时,最受关注或为大脑优先考虑的,不是过程与结果的快感,而是对承诺了的快感,即奖励。当大脑发现获奖机会,就自然释放"多巴胺"神经递质。这种多巴胺能使人期待得到奖励(满意),而不在乎这种奖励对个人是否需要并快乐。现代科技为及时行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便,加上原始的激励系统,就使现实中多数人多少成了多巴胺的奴隶。现实中,很多人呈现出工作狂、强迫症,都是多巴胺强制作用的结果。奖励的承诺会使人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故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无法拒绝各种诱惑,金融史上"庞氏骗局"之所以屡试不爽,正是迎合了人类面对诱惑难以拒绝的普遍弱点,而且,这方面,人类还表现出对新鲜和多样的奖励方案更满意的倾向。这说明,我们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往往受到多巴胺的严重冲击。由此催生了奖励系统内在结构的多样性和挑战性。这样,实践中,奖励承诺带给人们的压力焦虑和快乐几乎等价,而且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一切奖励的获得对人类都是幸福的。追求奖励是多巴胺的主要目标,会使人即使经历的事与原承诺并不相符,也不会轻易释放让人停下来的信号。人类经常处于屈从欲望,而对奖励承诺带来焦虑麻木不仁的状态。其结果,对越有挑战性目标及奖励承诺的追求,成功越接近,挫折感越强烈,甚至真正成功了,你会非常崩溃,感到莫名的不满、失望、疲惫、恶心,连开始时的快乐也荡然无存了。当我们扫描过去,面对前人成败经验与教训,不难看到:当我们把自己从错误的奖励承诺中解放出来时,顿时觉悟,我们误以为的快乐源泉,恰恰深深刺伤自己的心灵,正是痛苦的根源。人类可悲的是,我们每一个奖励承诺的做出,开始都以正确的定位出现,而对错其实只是一个事后检验结果而已。因此,面对新出现的每一个奖励承诺,我们往往会抱以极大热情去争取,并且在快乐越来越少焦虑越来越严重的状态中走完了全程。这是人类通常把欲望满足当快乐,彻底混淆我要与我想两要素必然遭遇的行为困境。因此,一个良好的奖励制度,必须使组织成员有效区分我要(渴望,结果得到后人类满意)与我想(崇高境界,结果得到后人类快乐而幸福),并通过一段时间会创造出更多更健康的我想。由此及彼,奖励承诺拥有了巨大的能量,它会让人们孜孜不倦追求那些不一定带给我们快乐的物质和活动,会让我们消费那些只会带来痛苦而不会带来满足感的东西。对于组织而言,对成员的奖惩是重要的管理领域。但是,奖惩什么,怎么奖惩,奖惩力度,则应好好定位,不然又会陷入注意力与自控力陷阱。实践中奖励系统往往创造不出完整的"我想要"或"我想得到它"的感觉,使组织成员失去了渴望,没有了动力。结果,奖惩制度陷于困境,奖励的承诺并不能带来组织成员的快乐,但没有奖励承诺肯定不会让组织成员感到快乐。有了奖励的承诺,人们就会屈服于诱惑,奖励承诺与缓解压力努力会催生各种各样不合逻辑行为;但没有奖励承诺,组织会失去动力。现实中的奖励制度,始终处于这样的困境之中。为此,清楚区别对有意义生活的真实奖励与对分散精力、避免上瘾的虚假奖励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需要明白,欲望是大脑的行动战略,它可能对自控力构成威胁,也可能是意志力的来源。为此,恰当认识"我要"即渴望和"我想"即快乐,我要的是本分,我想的是崇高,着力奖励崇高。欲望无所谓好坏,可以导向邪恶,也可以出现崇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个人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欲望导向,只能听从欲望的自然召唤。但作为组织,必须通过标准框架把所有成�T的欲望,运用奖励系统,导向崇高,让每个成员在获得奖励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快乐。无疑,这为内部控制发挥独一无二作用开拓了明确的空间。   四、有限意志力、自觉自控力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客观基础 
  事实上,当人们面临诱惑挑战时,我们往往愿意选择短期、即期的奖励,这种欲望是无可抵挡的。这就酿成了无限意志力,即在我们真的需要自控力之前,我们一直拥有自控力。我们通常愿意选择即刻的满足感。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一旦做错事,往往选择自我批评或自责,而自我批评与自责,带来的并不是行为改进而是依然如故。众多研究表明,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最容易引发抑郁症,不仅耗尽了"我要做"力量,还耗尽了"我想要"的力量。只有自我同情,即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对自己好一点,不苛求自己,做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才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从而明白自己的担当,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与建议,尽快提升自我。从生物学角度看,我们的大脑至今还未能对奖励未来作出呼应。这是由我们拥有了一个发达的前额皮质,不擅长自控并惯于屈从即刻满足感决定的。人们在生活中还会面对"意志力传染"的挑战。你周围的人和经历的事,都会从行为动机、方式以及目标等方面直接感染你,使你以无意识模仿、情绪传染、屈从诱惑等方式,有意无意改变自己,从而使自控难以实现。为此,需要增强人类"我不要"能量。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全面甚至立体化认识自我、关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是什么?让人们尽量远离有害的思想和感受,获得心灵平静,拥有足够自控力,自由自在选择自己相信什么,理性选择自己要做什么,以此夯实自我控制的基石。我们看到,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并实现自控,而是学会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实现这一目标,应把"集中注意力"即"加强意志力"作为修炼自控力的核心。当你注意力即将分散时,或你才想接受诱惑时,你需要静下心来,弄清自己的欲望,最终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的让你更快乐。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能有效帮助你摆脱困境,少走人生弯路,实现你最重要的目标,从而使"意志力"在你一生中真正发挥作用。 
  以上对意志力与自控力的分析,给实践中完善目前颇受争议的管理绩效奖励制度提供了线索。现实中,对"即时奖励"与"未来奖励",大脑做出的选择会有很大不同。即时奖励能激活更古老原始的奖励系统,刺激相应的多巴胺产生欲望。而未来奖励显然无法激活这个系统。只有使未来奖励也具备了即时奖励的效用,才有可能设计出满足人类预期的完整奖励制度。这方面可行的做法,是预先承诺价值,即使未来的自己做现在想做的事。如果一个组织能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善待未来的自己,则未来奖励系统就会大显身手。纠正目前人们把未来的自己视同于他人的思维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并持续保证一个组织的自控力。如果一个组织成员这种未来自我具有连续性,则在商业活动中,更有可能出现道德行为。反之,出现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加大。 
  现代内控在信息化技术辅助下已完全嵌入组织、业务、管理的各层面、领域和流程作业中,并且与风险管理融合,在企�I正确制定战略、有效实现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1)为单位组织、业务、管理建立功能边界,明确哪些不能做,即"我不要",形成与组织、业务、管理融为一体的风险容量即禁止事项体系;(2)为单位组织、业务、管理设定发挥功用作用力度标准,明确做到什么程度,即"我要做",形成组织、业务、管理的CTQ(C为资本资源与成本费用,T为时间,Q为质量)标准数值及其偏差标准;(3)依据单位基本目标,确立包括内控在内单位所有系统的核心价值指标,明确单位协调统筹组织、业务、管理功能作用的共同遵循标准,即"我想要",内部控制在单位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合理保障作用,在基本功能作用方向上提出了所有要素共同遵照执行的行为与评价考核标准。如此,内部控制基本结构的设计并理解,就拥有了扎实充分的理论基础。

责编:张舵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