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以来,特别是近年加大基础建设以来,我国在基础工业建设方面有了快速发展,一方面诸如占地面积大、影响范围广的机场、电站、公路、铁路等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另一方面大量的开工项目占用农村耕地,使得耕地日趋减少,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我国属于有效耕地面积贫瘠的国家,土地的沙漠化、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损失耕地约100万亩。亟待治理的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全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县646个,其中82.04%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土地是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我国耕地的日趋减少,大规模基本建设带来的侵占耕地、林地,使得地表植被进一步遭到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象,这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型基本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也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填料或产生弃碴,这些都不可避免的侵占耕地或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以铁路和公路为例,他们在通行的沿途除了占用大量耕地外,还要大量就地取土作为填料。除此之外,铁路公路的修建人为的改变了沿途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条件和人员、车辆的通行条件,造成了沿途生态环境退化,给当地农民的耕作、通行带来不便。
近年来,我国陆路交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是毁灭性打击。一些地区盲目建设,过度征用土地,农民因强行征用失去土地的现象屡见报道,农民无地可种,无粮可收,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要处理好建设与农村经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①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基础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规划、实施国家基本建设的同时,也要确保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农民不因失去土地而致贫。
当国家征用土地进行基础建设时,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当权益不被侵犯,如何把工程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规划入手合理解决征地补偿问题
现在的大型建设项目在前期都有可行性研究过程,一般可行性研究在考虑农村土地征用时仅考虑按国家政策补偿的部分,而未考虑失地后的农民安置问题和对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的补偿。即使补偿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层层克扣下,失地农民真正能全额拿到手的少之又少,这使得部分农民在拿到补偿款后,因无地可种,坐吃山空,很快沦为赤贫。
建立并执行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征用制度发展完善与否的一个重要表现。以美国为例:美国土地征用补偿是根据征用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标准,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不仅补偿土地现有价值,而且考虑补偿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还必须考虑补偿因征用而导致邻近土地所有者经营上的损失。
国家在农村土地征用方面有很多具体政策,如:以地折股、异地搬迁、补充养老金等等,但与国际上征地补偿的成熟做法相比,则缺少了对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的补偿。那么,在建设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是否可以补充有关失地农民的可行性安置建议,如:对失地农民或其子女符合条件的可以由受益单位集中培训后安排工作。以一户农民家中解决一个人工作为例,每一失地农户家中每年即可有2~3万元的稳定收入,这也可看作是对土地可预期未来价值的一种补偿,有利于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计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一般大型项目建设后期伴随的就是招工,如果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里,能够对项目的用工指标和用工来源与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并考虑,做出合理建议,这对失地农民的利益,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有效保障,对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的科学决策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科学用地,减少耕地占用量
耕地一经建设工程征用,它的农业经济价值随之丧失。以公路、铁路建设为例,他们沿途以大量的填,挖方形式破坏和占用耕地,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生态环境,有些道路一经修建除占用大量农田外还破坏或截断了当地既有通行道路、农田水利浇灌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设施等,在征用土地上的建筑能不能尽量的少占用耕地呢?这在我国现在的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首先,在规划建设项目的初期,应该本着少占用耕地、林地,多利用山地、荒地的原则。其次,就是征地与垦地、复耕同步考虑,建设项目在征用土地的同时,应同步考虑基本农田建设,考虑为失地农民开垦荒地、山地,或对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工后复耕工作。这是因为,施工单位有着大型机具,便于土地的开垦、平整和修复,便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再者就是在道路通行农田时(特别是良田),尽量采用修桥的方式,桥梁仅有墩台占用土地,一经修建后,桥下仍可种植农作物,大部分地段不影响农作物生长,不截断和破坏地下水的循环系统,不影响道路的通行,也就是"以桥代路",这也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减少耕地占用,减少农民损失,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理规划、安全建设、防止人为灾害
伴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进行,我国因工程施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型水电站建设、道路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也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例如:一些施工大挖方引发的滑坡、崩塌;一些隧道弃碴无序堆放引发的泥石流;地下开采、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等,这些灾害破坏、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毁坏了农田,摧毁了其上的建筑物,也直接危及到了居民生命安全。
基本建设要协调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就要时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与农村经济发展共赢放在首位。应该说,一项工程特别是重、特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发生任何灾害是不现实的,但如果采取一定的措施,灾害则完全可以避免或者减轻。建设项目施工应从保护或改善环境入手,对于一些施工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段或对当地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地段,应尽量考虑绕避,无法绕避时,应加强地质调查和灾害预测工作,重点地段则应先防护后施工,对因工程施工产生的弃碴应合理选择弃土地点并加固绿化或平整造田,这样,也可为农田征用弥补一定的损失。
决策一项工程是否可行,除应考虑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外,还需多方论证,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优化设计,优质施工。这有这样,才能够把因建设项目施工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给工程所在地带来真正的利益。
4.加强工程环境预测,提高环保投入,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工程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破坏。我国因人口众多,土地沙漠化、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规模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较多,这也必将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如:地表植被的破坏,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迁徙受到影响等。以公、铁路隧道和一些地下工程为例,由于施工封、堵水处理不好,隧道渗漏严重,造成当地泉水下泄,泉眼干涸,致使一些居住山区的贫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源,个别地区坡面植被逐渐荒芜,农业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2009年12月23日正在施工的龙厦铁路象山隧道突发涌水塌方事故,导致隧道上方的象山、新祠两村地表出现局部沉降、部分房屋开裂,1200多名群众受灾,并被转移搬迁。与此同时,隧道2号斜井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对面的玉鹭水泥厂内河流发现多处宽大裂缝及陷坑,河水通过裂缝及陷坑全部流入洞内,造成河水断流。这次事故的后期结果远远不止这些,隧道上部的村落将因此失去水源,当地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将因此遭到破坏,村庄面临着集体搬迁。大型建筑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②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保护建设场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保障农村经济正常稳定的发展,建设工程在施工前期应该对建设过程中及建设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易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作出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未雨绸缭,力争最大限度的降低给沿途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减轻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如上例,如果在施工前,预先考虑到为坡麓、山顶居民打井取水或修建扬水提灌工程,将不至于使农民失去生活用水,被迫疏散、搬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建,随着生态自然条件的恶化,我国农用土地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面临日渐萎缩、贫匮的局面,这对我国如何养活13亿人口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到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必须予以重视,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应相辅相成,互助共利。社会发展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在避免一方受益,一方损失的前提下,执行均衡、平等的原则,严格避免因一个产业的发展而限制、损害另一个产业发展的现象。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7-8.
②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11-27.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