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美国西部,开始于旧金山地区,并迅速传到纽约和其他大城市。"Beat"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1948年,始作俑者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之一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对于当时那个年代的作家而言它的含义不尽相同,"这个词据说有二十多种意义,把它译为'垮掉'也许并不是最贴切的,但是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译法之前,它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译名。"(曾艳兵,2006:154)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该派文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许多人眼里,"垮掉的一代"总是做出过度的反常行为,而这种反常举动的背后,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从社会背景来分析,当时的美国正处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整个美国社会到处游荡着麦卡锡主义的幽灵,一时间人人自危,之前美国民众的价值观念、爱国激情以及个人权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把"政治变成了制造虚假和谎言的大本营"。(聂振斌,1997:374)大批的青年对于战后的美国社会现实不满,但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的政治高压政策,便以异于世俗的方式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藐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沉溺于爵士音乐、吸毒、性放纵等。"只想勉勉强强混日子,追求麻醉、安慰和娱乐"―"吃饭、喝酒、聊天、跳舞、打架、恋爱、睡觉",(文楚安,2002:364)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五十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占主流地位的保守文化发起了攻击。
"愤怒的青年"(the Angry Young Man)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英国主要由小说家组成的一个文学派别,不过"愤怒的青年"只是当时流行的一个称呼,并无十分严格的定义。由于它概括了五、六十年代英国的一群不满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的青年作家的特质,于是就成了他们的总称。直到1956年5月刚出道的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写的话剧《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ry)在伦敦的皇宫剧院公演,引起了激烈的反响,"愤怒的青年"这个称号才流行起来,成为一群才华各异、但对现实社会态度大抵相同的青年作家的代名词。这是"新闻记者和评论家借用莱斯利・艾伦・保罗所著《愤怒的青年》和奥斯本《愤怒的回顾》的书名,才使这个不甚确切的名称流传开来。"(王佐良、周压良,1994:589)和"垮掉的一代"一样,这一文学流派也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人们热切地期待着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然而,人们理想中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战争灾难的结束而出现,平民青年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价值,无法得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认可,人们重又感到空虚、迷惘。于是"愤怒的青年"们便拿起笔,向社会发泄他们绝望的情绪,表达不满,展示战后资本主义社会所暴露出来的其他种种尖锐矛盾。
"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人物有威廉・库珀、金斯利・艾米斯、约翰・韦恩、艾伦・西利托、约翰・奥斯本等。他们是社会转型期的孤独迷惘者,在愤世嫉俗的同时,一定会急于与社会发展的步调保持一致,以便从中获得某种利益,进入到主流社会。如被喻为二战后英国小说史上"不可多得"(阮伟,1998:589)的《幸运的吉姆》中的吉姆・狄克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大学历史课程的讲师,他属于战后因1945年工党的上台而心中燃烧起希望之火的那一代人的代表,聪明绝顶的他渴望向上爬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了同顶头上司学术权威威尔奇教授作对,他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充分展现了二战后小人物那种迫切出人头地的心理。"垮掉一代"的核心人物有威廉・巴勒斯、艾伦・金斯伯格、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的一代"不像"愤怒的青年"那样有着出人头地的欲望,他们自诞生之日起就对未来不抱任何幻想。对于"垮掉的一代"来说,生存的方式比为生存的原因更重要。他们与美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对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不屑一顾。在冷战后的恐怖高压政治统治下,他们退缩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对政治不闻不问,摒弃一切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具有拓荒精神,而是一群试图在精神上探索的流浪汉,失去了生活的目的。他们追求的是"开放的人生是欢畅的没有道德和文化禁忌过多约束的自我表达",(李斯,1996:15)最后注定要迷失在路上。
"垮掉的一代"与"愤怒的青年"的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抓住了他们各自的时代特征,表现了他们所在时代所存在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种种社会矛盾和精神世界的现状,体现了战争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腐败虚伪带来的"悲剧时代"。在创作手法上都是都把生活方式与艺术风格相结合,把自己的经历、对时代的感受体现在作品中。由于"愤怒的青年"的成员大部分来自中下层阶级,所以他们的作品大都取材于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往往流露出对中下层阶级、劳动人民不幸处境的强烈同情,小说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同时,该派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同作家本身那样来自社会中下层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一些我们通常所谓的"小人物",其反文化、反英雄形象突兀其中,如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等。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则融合了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创作手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在艺术上敢于冲破一切传统的羁绊,大胆创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带有鲜明的反传统印迹和裸露坦诚的审美原则,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新批评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原则针锋相对:主题反异化,人物形象反英雄,结构松散,情节淡化,艺术上自然主义等。同时,作品具有后现代多元性特征,一方面显示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它们不广征博引而随意写作,不强调非人格化而主张自我倾诉。其中以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广泛。袁可嘉在《现代派论・英美诗论》就曾指出:在美国,垮掉派、黑山派的诗以及黑色幽默派的小说,一方面显示了现代派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它们不再托古神话,而写现世经验;不广征博引,而随意写作;不强调'非人格化',而主张自我倾诉。他们不讲究写作规范,反对选材、修改和预先设计,而以感情迸发、张扬个性为主导。他们要像吸毒、纵情与爵士乐一样解放自我。据说凯鲁亚克在写作《在路上》(On the Road)时服用了安非它命,在亢奋状态中用打字机在一卷长达120英尺(一说为250英尺)的打字纸上几乎是不停顿地打出了手稿,前后约三个星期。这部小说从内容、手法到写作的情况都充分体现了垮掉派的写作宗旨。金斯伯格也告诉人们,《嚎叫》(Howl)的创作也受到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的影响,而且诗的第二部分就是他在服用毒品之后在迷幻中写出的。
从影响上看,"垮掉的一代"远比"愤怒的青年"广泛持久,前者的影响不但表现在文学领域,而且还涉及艺术和影视诸方面,并且已极大地影响到美国甚至世界各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嬉皮士运动的鼻祖,唤醒了美国民众公开表达全部观点的民主意识,这在20世纪60年代民权与反战运动中充分体现。在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不容泯灭的烙印。而由于各种外界和自身的原因,"愤怒的青年"到60年代便几乎销声匿迹了,其影响不像同时期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具有广泛的世界性。
但无论是"垮掉的一代"还是"愤怒的青年"都努力把生活与艺术相结合,探索适合表达自己心声的方式。他们的探索是否成功、其结果是否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敢于反抗、敢于探索的精神。不管人们对他们做出怎样的评价,毫无疑问,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道不可取代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斯,1996.垮掉的一代[M].海口:海南出版社。
2.聂振斌,1997.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阮伟,1998.社会语境中的文本二战后英国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王佐良、周压良,1994.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文楚安,2002."垮掉的一代"及其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6.曾艳兵,2006.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跃,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