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平等现象的经济基础
不平等现象在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人类社会存在已久,除了原始社会早期的共产主义状态,不平等便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这种不平等存在于国家之间,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分;存在于国家内部,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造成了个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不平等造成的种种情况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和不稳定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平等呢?马克思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为不平等理论做出了贡献。
在人类早期社会中,一些社会成员拥有并控制了生产资料,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基础。他们设定"游戏规则",通过其他社会成员对其生产资料的使用而达到控制他们的目的。这样,拥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社会成员便具有了权力。拥有权力者通过权力的使用,控制国家机构和暴力机关,建立并使得他们的统治得到长久的维持。另外,这些统治者通过控制文化,向人们灌输着符合他们利益的思想,教育人们应当"遵纪守法",问题是,这些法律和纪律是统治者设定的,而且仅仅为被统治者所遵守。正如卢克斯权力观的描述,权力不仅可以决定有利于他们自己的结果,而且可以决定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使得人们在这种"游戏规则"中并不会产生丝毫怨情。而所有这些权力的产生,在马克思看来,都是由于部分人因为占有生产资料,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平等的产生和维持。
同时,在马克思眼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是被经济基础导致的权力所产生和控制着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被资产阶级所控制,自然为资产阶级利益所服务,为不平等的存在发挥作用。马克思善于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方法来分析这种关系:权力作为一种由物质基础衍生的力量,达到了控制文化这种主观意识的东西,也就为社会的不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身份文化对不平等的维持作用
但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权力和不平等理论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即使是他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对此也有怀疑。遭到的最大的质疑和批判在于,马克思过分抬高物质和经济基础对不平等的产生和维持,忽视了文化在不平等的现象中的能动作用,比如身份文化就对不平等现象有很大的影响。韦伯从非经济维度来研究不平等,认为身份的差异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他指出,权力经常与财富相联系,但是在身份文化所造成的不平的现象中,存在着不与物质财富相联系的情况。而且相比之下,身份文化对于不平等的形成和维护更加深刻。这种身份文化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所造成的。比如在一个家庭内部,并非拥有财富多的弟弟会比拥有较少财富的哥哥地位更高,这种不平等完全取决于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在英国,很多被分封为贵族的家族成员,现在已经没有过多的财富,但是由于特殊的身份,他们依然受人尊崇,而且社会对于这种不平等文化的弥漫接受的非常自然。这就说明,身份从其文化层面来讲,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且不绝对受经济物质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维持不平等的原因。
3 经济基础和身份文化对不平等产生和维持的比较
在当今社会,不平等已经造成的危害显而易见且愈演愈烈。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赞英国政府在英国经济中控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方面的经济上的成功,但同时警告他们可能会在社会不和谐及国内动荡不安方面付出高昂代价。后来在伦敦发生的动乱,证明了该组织的预测。因此不得不重视不平等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那么,我们应当首先探究经济基础和身份文化在不平等产生和维持中的不同之处,并可以在三个方面将二者进行比较
(1)强制性不同。身份文化有点类似中国古代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是排除了经济和物质基础,从道德层面要求人们接受一些不平等。它的特点在于人们对于这种不平等的接受的更为自愿,不用外力的强制约束。而经济基础及其所衍生的权力,对于不平等的产生和维护具有强制性。尤其是在市场化和商品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这种权力、物质对人的影响力更大,因为没有人可以将自己排除在经济运行体系之外。
(2)产生时间不同。身份文化比经济基础更早的作用于不平等的起源阶段。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并没有私有财产,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建立在物质经济基础之上的权力及所产生的不平等。但是,身份文化所产生的不平等在那时已经显而易见的体现出来,例如老人可以优先享用人们捕猎回来的稀缺食物;没有更多财产但身为氏族长老可以有更多的决定权和支配权。相对于经济基础,身份文化对不平等有着更久远的影响。而由经济基础所造成的不平等则是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一部分人占有了生产资料后才形成的。
(3)影响强度不同。经济基础虽然对不平等产生的影响稍晚些,但是在今天看来,远比身份文化对不平等产生的作用要大。不能否认人们的道德约束及价值观念所具有的能动作用,但是由物质基础产生的不平等更加能够主导人们的行为。当人们面对切身利益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还是屈从物质经济带来的不平等,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接受这种不平等。
4 当代中国的不平等现象及克服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而且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矛盾频现,因此应当非常重视不平等现象,并努力克服。我国当前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及个人发展机会严重不均。应当从经济基础和身份文化两方面着手,分析解决这种不平等现象。
我国自古以来尊崇儒家思想,身份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较为强烈。这在社会发展、家庭和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身份观念的存在使得家庭中长幼关系确立,符合家庭伦理关系的要求;外事交往中,人们的身份观念也有助于国家的形象提升及外事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是,身份观念的存在,在某些方面助长了社会不平等的风气。人们感受比较深刻的就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办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并非办事能力不同,而是出于你的身份,人们会给与你不同的"脸色",这就是身份文化所造成的不平等。因此,我们在吸收身份文化带给我们的有益之处时,应当竭力防止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这就需要首先保证将"身份"用于专有之处。比如一个局长,这个身份只能适用于在公务的处理之中,而在其他地方,则不能随便使用。如果将其用于不适合的场所并获取私人利益,则可被视为滥用职权。其次,要逐渐培养公民的自由独立精神,对于不合理的特殊身份的使用有抗争精神,这样必然对不平等的社会氛围是一种冲击。
经济基础及其衍生的权力对于我国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维持作用更加强大。我国目前法治工作有了长足进展,但是因为时间短、情况复杂,导致"人治"现象非常严重。这样,在全社会形成了尊崇、敬畏财富和权力的氛围。这与我国自古以来"官本位"的传统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权力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收入差距的拉大,在某一时期内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权力滥用、贪污腐败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现象,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了主要原因;个人所获得的机会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经济基础不同和权力的不正当使用所造成的,而且相对于前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更加严重。因为,财富的差距拉大,是人们显而易见的,因此对这种不公产生的反响将更为强烈,使其不得不有所收敛。但是机会的不平等,很可能使人从一生下来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而且这种不平等具有隐藏性,像慢性毒药毒害着人但感觉不是很明显,因此往往更为猖獗。在近来比较关注的小学生择校的问题上,这点就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同,就通过电脑分派,将不同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基础雄厚和拥有特殊权力的人,能够将已分好的结果改变,让其子女进入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更有"神通广大"者,可以直接将自己的子女排除在电脑分派之外,直接定好学校,因此出现了一种现象,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在升初中时,有的同学需要通过电脑被"分派",等待命运的安排,有的则不用,直接进入理想学校。因此,必须解决经济基础和权力导致的不平等现象!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政党、社会组织及个人去努力,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并对权力的滥用形成有效的制裁机制,真正做到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最终克服由此带来的不平等现象!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