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作文要做到前后贯通、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流畅,波澜起伏要张弛有致。巧妙的过渡和恰当的照应,是文章达到境界的关键。
一、过渡
过渡是指文章内容(即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衔接、转化形式或手段。运用过渡手段,会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更加严谨、结实。一般地,作文遇有下列情况时需要巧妙的过渡。
1、协作内容由一层转换为另一层意思时用过渡手段。如张节的《挖荠菜》,作者讲述了小时后的饥饿和受地主走狗追打的惨状后,又描写采荠菜充饥的欢乐。为把这两部分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作者用"说过了这些,人们也许会理解我为什么对荠菜有着那么特殊的感情"一段,自然地过渡。
2、写作中记叙方法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手段。包括由顺叙到倒叙、由顺叙到插叙和由倒叙到顺叙、由插叙到顺叙等。如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作者先写眼前之景,接着回忆过去。在由顺叙转为倒叙时,作者用"那是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一句恰当启引,使前后两部分联系十分严密。
3、写作中表达方式改变时需要过渡手段。这体现在抒情、议论与描写、记叙的接榫处,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是抒情和议论,在转入叙述前使用了"让我还是来讲一段故事吧"这样一个独立成段的过渡句;结束叙述而再度转入抒情、议论时,又用"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这样的句子来过渡衔接。
4、在时空变化大、情节发展快的前后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常用"一连几天"、"又过了几个星期"、"经历那件事以后"等语句,使在时间变化、情节发展中起着巧妙的连贯作用。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开头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下面则写他去仙台学医的情况,这时便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个独立成段的句子来表示空间的改变,使上下两部分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了。
另外,文章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开合处,往往也需要过渡。过渡的方式较多,可叙述、说明,也可抒情、议论。但过度必须准确、自然,力求巧妙,以增加文采。
二、照应
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通俗地说就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它不同于过渡,可由单独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构成,而必须由前后相关的语句或段落构成。故在作文中运用悬念,要注意把好"设"与"解"两个环节,更应练就设"奇"解"活"。它表现为:交代在前,照应在后;暗示在前,挑明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设疑在前,释疑在后;如此等等。
运用照应可使文章收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自然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深化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常用的照应方式有三种:
1、首尾照应。也就是文章结尾和开头相照应。如朱自清的《背影》,结尾写到:"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第一句文章的背影清晰可见,足见不能忘记;第二、三句于慨叹中抒发想念之情,极言分手之久。与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相呼应,深化了中心,结构完整。
2、文题呼应。是指行文内容和标题相照应。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文章不但紧扣纺车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争生活,与文题一致,而且在行文末尾以"记一辆纺车"收束全篇,与标题遥相呼应。全文结构严谨,主题思想在文题照应中更加鲜明突出。
3、前后呼应。即文章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前面写到"老余打着手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后面又写到"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这两处前后照应,于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揭示哈尼小姑娘为路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三种照应在前伏文章中犹为重要。因有此照应,前文中所设疑虑(即悬念)便可释然,伏笔有所交代。
总之,合理而巧妙地运用过渡、照应等手段,不但能使文脉贯通,文章灵活致密,而且能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娄义康,教师,现居贵州桐梓。
责编:杨盛昌
下一篇:【教育类论文】细节描写的魅力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