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中国服饰自产生以来就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形成了一套服饰礼仪。先秦的很多典籍中涉及到了服饰礼仪,《论语》也不例外。
《论语》中出现的服饰按穿着场合可分为:祭服,丧服,常服和朝服。
(1)黻冕。《泰伯》篇"非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黑与青相次文";江永《乡党图考》中讲"黻是裳上之章,以青与黑之文绣作两己相背之形"。冕,《说文解字》云:"大夫以上冠也"。因此,黻指的就是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冕就是祭祀时戴的礼帽。孔子重视礼,他称赞禹就是因为禹重视祭服之礼,将祭服放在第一位,常服朴素而祭服华丽,可见他也赞赏这种做法。
(2)麻冕。《子罕》篇"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纯,《说文解字》云:"丝也"。纯就是黑色的丝。礼帽用麻来作是合乎传统的礼的,但是麻比较粗,要做成礼帽很费工。而当时丝质比较细,容易织成,故曰"今也纯,俭"。在这里孔子崇尚古礼,但又不拘泥于古礼,而是随着情况的变化有一些变通。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吾从众"的思想。
(3)《乡党》篇"斋,必有明衣布。"《御览》引郑注云:"明衣,亲身衣,所以自洁清也,以布为之。""明衣"就是浴衣,这里讲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用布做的浴衣。
"见冕与瞽者,虽亵,必以貌。"说的是见到戴礼帽的人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要有礼貌。
以上为祭服以及对待祭祀的态度。
(4)齐衰。《子罕》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就是说见到服丧的人和穿礼服的人,虽然年轻,孔子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要快步疾走。
根据《礼记》记载,丧服分五等,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按《周礼》记载:是以极粗的生麻布为料,不一针一针地密缝,衣缝向外,裳缝朝内,裳前三幅、后四幅,每幅又作三辄。背后负一个一尺八寸的版,胸前心口处缝缀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布条,就是"衰"。另外,用厚纸做成冠,宽三寸,长足以跨过头顶,以一根麻绳缠在额头下,称作"武",多余的从两耳边垂下,称作"缨"。头、腰各缠以单股和双股黑麻,称作"�",同时穿草鞋或麻鞋,并持手杖,齐衰在丧服中比斩衰低一等,以粗生布为衣料,衣、裳和下际都用线缝起,其他形制与斩衰相同,只是"武"、"缨"、"�"的佩戴方法有别于斩衰。齐衰中又按"丧礼"分为"齐衰三年"、"杖期"和"不杖期"三个规格。三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的生粗布质料依次比前者差,"不杖期"指不用杖。
(5)《乡党》篇"去丧,无所不佩",是说丧服满了之后,什么都可以佩戴,言下之意就是服丧期间的佩饰是有规定的。《礼记・玉藻》也讲:"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而。"
"羔裘玄冠不以吊"指的是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羔裘"就是黑羊皮做的裘。而在《仪礼・士官礼》中有"玄冠,朝服"的叙述,《周礼・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王之吉服则衮冕,享先公飧射则��冕,祀四望山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则玄冕"的叙述,可见玄冠不属于丧服。朱熹的《论语集注》中称:"丧主素,吉主玄。吊必变服,所以哀死"。"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用作吉服,丧事是凶事,因此不能穿戴着去吊丧。《礼记・檀弓上》也记载了"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
《阳货》篇中,宰我觉得守孝三年太长了,一年就够了,孔子问:"夫食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说:"安。"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可见孔子认为在服丧期间,穿丧服,是对父母的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报答的一种方式。"锦"是华丽的衣服,不能在服丧期间穿着。
同时《乡党》篇中还提到了对服丧者应持有的态度:"见齐衰者,虽狎,必变。"是要对持服丧者表示同情。还提到了"凶服者轼之",就是在车中遇到了送死人衣服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向前一俯,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这两点虽不是直接讲丧服,但都从侧面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论语》中也体现了关于服饰色彩的禁忌。
(6)《乡党》篇有"君子不以绀�j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的记述,《阳货》篇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记述。
《说文解字》解释:绀,帛深青扬深赤色;�j,帛青赤色也。绀也就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j,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颜色,两者都近于黑色。饰,是滚边,镶边,缘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绀�j"都近于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其他颜色作装饰。"亵"《说文解字》释为私服也,是非正式的服饰,而红紫都是很贵重的颜色,不能用于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朱"是大红色,是正色,紫为间色,周尚朱。《战国策》云:"齐紫,败素也,而价十倍。"哀公十七年,卫浑良夫衣紫衣狐裘,被太子数其三罪而杀之,紫衣居一。可见紫色已经是诸侯服饰的正色了。孔子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感到惋惜,力图维护周代尚朱的服饰观,其深层次的含义是维护传统的道德,因此"恶紫之夺朱",不认为紫色是正色。
"缁"《说文解字》云"帛黑色也",羔裘也是黑色的;"素"《说文解字》云:"白致缯也",麂裘也是白色的。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此外面要有罩衣,即裼衣。这里就是说衣服里外的颜色要相称。
《论语》中的常服礼仪主要体现在《乡党》篇中。
(7)"当暑,���,必表而出之。"就是说夏天穿着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也就是说夏天也不能只穿葛布单衣。
"亵裘长,短右袂。"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连,"亵裘"为居家的皮袄,所以做得长一些,利于保暖。《礼记・深衣》:"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这是说,袖子的长短标准是从手部向上反折,要达到肘部,也就是袖长是臂长的一点五倍。短右袂,就是右边的袖子短些,利于干活。
"非帷裳,必杀之。"帷裳,是上朝和祭祀用的礼服,用整幅布做成,礼服不能平常穿,所以常服要裁去一些布,与礼服分开。
(8)《乡党》篇"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绅"《说文解字》释为"大带也"。是说孔子生病了,国君来看他,虽然不能穿朝服,也要披在身上,拖着大带。可以看出朝服饰面见国君时,必须穿的衣服。"吉月,必朝服而朝。"指明了必须穿戴朝服的时间和场合。此外还提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是古代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在这里郑重的穿戴朝服站在东边台阶上是对"乡人"这种风俗的敬重,是对服饰之礼的严格遵守,以外在的服饰来体现敬重之情。
除了以上可以划分出来的各种服饰之外,《宪问》篇提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衽《说文解字》释为"衣襟也"。古代上衣是交领斜襟,华夏族向右掩,称为右衽,夷人向左掩,称为左衽。而且古代贵族"二十而冠",平民戴巾,只有异族是披发为常。"披发左衽"意为沦为夷人。一个简单的衣襟款式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存在标志。可见在《论语》中,服饰礼仪不容小觑。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服饰已不单是用来蔽体御寒的东西,而是外化成了一种符号,服饰礼仪在这里实际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一个外在体现。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