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只有依靠学生的情感冲动,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培育情感,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艺术。由此,我们提倡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文本及其阅读中的情感主线。
一、巧设悬念,诱发感情。
悬念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心理。这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情景;它是感情上的一个闸门,这个闸门一旦被打开,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浓厚的感情。教师在这种情感中进行教学,就可使学生的感情达到美的升华。如一个老师教《再见了,亲人) 一课,开始,他这样提问激起学生的悬念:全文写的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但是在告别时,送行的朝鲜人怎么一句话也没说? 这符合事实吗? 这一悬念,给学生造成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激起他们思考抒情散文的特点。接着,教师因势利导: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送别场面,双方都是要说话或做动作表示的。那么,你们能否试试,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补上朝鲜人民送别时的语言或动作呢?这寥寥几句,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约十分钟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此刻,整个教室沉浸在中朝人民"说不尽的心里话,诉不尽的思念情"的气氛中。
二、以情传情,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天然的感情教育课,它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想象、联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以情传情的教学艺术,能够把学生的感情"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受感染,达到情感共鸣。如:教《丰碑》,先通过范读,调动学生的感情。接着抓住军需处长的"倚靠"的动作,镇定、安详的神态,打动学生的心灵:"倚靠"说明军需处长牺牲前动作是那样的稳重,面对着自己的牺牲无怨无悔;"神态镇定、安详"说明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对于死亡是十分坦然的,他愿意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牺牲自己......学生学到这里时,都屏住了呼吸,沉浸在悲壮的氛围之中,英雄的丰碑移到了学生的心坎里,那无悔的表白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那壮烈的牺牲场景通过想象展现在他们眼前。对这情景谁不动心? 对英雄的表现谁不动情? 情与理交融,润物细无声。
三、感情朗读,以达佳境。
在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教育专家开拓了感情朗读这一片天地,可谓是教学改革的一项新突破。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语言文字工具千变万化的作用,接触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情感朗读,体会到文章的"味",使教学达到佳境。如教《再见,亲人》一文,第一段课文老师先指名读,后范读,请学生比较一下老师和同学读得有什么不同,着重启发学生体会大娘动作的词语的作用及想象当时的情况:小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可是被敌机炸死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悲痛欲绝,她一时呆了,傻了。志愿军回忆到这里,心里难过极了,不忍心说下去,所以停住了。但停了一会,终于还是一字一泪地说下去。这样学生不仅有感情朗读了这一段,而且有创新地朗读了后面几段。有些学生在朗读第二段时评论说:"志愿军对大嫂说话的声音不能那么响亮,因为志愿军见到大嫂一瘸一拐的样子,既感动又难过,声音高不起。再说,她背上的小孩睡了,声音大了会惊醒小孩的。"还有些学生说:"读对小金花说的一段话一定要笑着读,不然小金花会哭得更厉害"……显然,学生的感情波澜已经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了。
陈菲,教师,现居贵州遵义。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