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在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往往有优秀的、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巨著产生。生活在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初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反映了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情况。所以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段话准确地指出了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红楼梦》也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转折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作者曹雪芹是我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坛巨匠。两百多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价值。研究《红楼梦》已经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这两部重要著作虽然都是产生在历史转折门槛上的作品,它们都是带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构。但是由于欧洲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同。所以两者在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一、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两者的结构不同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终结表现为封建贵族之间的纷争和教会的腐败。要表现这样一个历史的特点,不可避免要采取大结构,譬如像《神曲》下至地狱,上至天堂,纵横千百年这样大的文学框架,只有这样的框架能表现出历史巨变的广度和深度,尽管但丁也许并没意识到这一点。而中国封建主义的衰落,从文化角度来讲,很重要的是表现为文化伦理道德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特别深刻地表现为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上的矛盾。所以我们在《红楼梦》里看到,它采取一种微观结构:主要写了贾、王、史、薛四个家族,重点写了荣、宁二府,通过对封建家庭衰落的描写揭示了一个封建社会解体的必然性,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结构方式。
欧洲的封建历史和中国的封建历史特点的不同决定了这两部史诗性的作品采取了宏观的或 微观的结构。在中国封建末期的背景下,很难想象产生《神曲》这样建构的史诗;而在西方,尽管也有描写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深刻作品,但试图通过家族的没落反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没落,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基督教文化和近代文化的冲突焦点不是家庭范畴所能够包容的。
二、神秘主义和写实主义在作品中运用的方法和角度不同
在但丁的《神曲》里,引路人是维吉尔和贝德丽采。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有一个引路人,就是警幻仙姑。《神曲》和《红楼梦》作品中都体现出神秘主义的特色,同时也兼有写实主义的手法,可在创作中却又各有不同的倾向。《神曲》的整个结构都笼罩在神秘主义中,一会儿地狱,一会儿炼狱,一会儿天堂。这是因为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占统治地位。但是在神秘主义的框架里面也有很多写实的因素,很细致地描述了意大利的历史和现实。它是在神秘主义的框架里面插入写实的因素。而《红楼梦》的框架是写实性的,它如实地描述了这些家庭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红楼梦》写实的框架里面,又有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譬如贾宝玉的出生、警幻仙姑的活动等等。
三、对宗教的态度不同
在但丁的《神曲》里,体现的是基督教文化。《神曲》中"三界"的构思,是以基督教的禁欲、苦修为内容的神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但在作品的实际描写中,却表现出对现世生活斗争的强烈兴趣,主张在生活与斗争中遵循理性的教导,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他反对蒙昧主义,提倡追求真理,赞美人的才能与智慧,肯定文化知识的重要,这一切都是同教会的教义相悖,是新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但是,在《神曲》中,却有一些与诗人的进步思想相矛盾的地方。首先,诗中虽然充满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但诗人显然是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对诗进行构思的,这说明宗教对诗人的影响还是相当深的。其次,诗人虽然在诗中歌颂现世生活,但又把它看作是来世生活的准备;他虽然揭露贪婪腐败的教皇和僧侣,但并不反对宗教本身,他对神学也是很看重的。再次,他推崇古典文化,但又把古典文化的伟大代表们作为异教徒。另外,但丁真诚的渴望祖国的统一,但又天真的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身上,在作品中对他加以美化,并预言他死后将升入天堂。但丁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的两重性,是因为但丁是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他虽然反封建反教会,但他仍是个正统的基督教徒,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的思想偏见,在他的世界观中仍占相当的比重,这就决定了《神曲》中一定包含有这种矛盾的两重性。
《红楼梦》实际是一部佛道训诫书。第一回的"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讲了世间之幻相,就透现出佛老之理。《红楼梦》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对作者本人来说,他更注重的是通过写作《红楼梦》而了却一段挂碍,扫除一抹心尘,其宿命思想也是很明显的。佛教告诉人们:有形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虚幻的,唯有空不空处才是清净真实的,永恒绝对的。在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贾宝玉毁僧谤道的行为。其实,他只是针对我们常说的"世俗宗教"而来的,而并非真正否定佛、道两教。这与但丁对基督教的两重性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四、对待情欲的态度不同
周汝昌先生说,"情"字才是要害。人怎么样对待情欲? 这实在是一个使人感到苦恼的大问题。基督教所以能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罗马时期人们不能很好地解决情欲问题,只好求助于基督教。基督教对待情欲采取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禁欲主义的办法,"压"的办法。如果纵容自己的情欲,就犯罪,就堕入地狱。在《神曲》里我们所看到的和基督教的不太相同,但丁的思想和他的全部作品表现出他试图把情欲升华到一种对基督、对圣母、对上帝的爱上。他使人间的情爱戴上宗教的金色光环,也使人对上帝的崇仰有了人性的血色。这是但丁的一个贡献。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儒家对待情欲的基本观点是"灭"(存天理,灭人欲);《红楼梦》则不忍心触及"灭"字,而是希望把人的情欲化掉。这就是贯穿在《红楼梦》中关于色空的观念。这也是《红楼梦》第一回所谓"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的真实含义。以贾宝玉来说,他在人世前无限长的时间内是一块石头,一块无情无欲的石头,后来由空转色,由色生情, 传情人色,最后由色悟空。《红楼梦》很多的段落都讲到这一点:"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荣华富贵无限好,终须一个'土馒头'",因此"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上一切的情感和欲望都变得无所谓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四种对待情欲的态度,基督教简单地采取"压",但丁则用"升",儒家是"灭",《红楼梦》用"化"。压、升、灭、化,这是中古时代人们对情欲采取的四种态度。这四种态度都有一定的虚幻性,这种虚幻性使人都不能真正地解决理智和情欲的矛盾,以至于直到今天,人们还为此而苦恼无尽。
虽然《神曲》和《红楼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这正体现了文学艺术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同样产生于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两部巨著,以同样的影响力在一代又一代后人心中掀起阵阵狂澜。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