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与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更多的作家、作品。要从这众多的诗词中领略精华,汲取知识,必须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一般来说,诗歌鉴赏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鉴别,即通过阅读,判断出作品内容与技巧方面的真伪优劣,正确地决定取舍。二是欣赏,即对作品的可取之处,于反复品味之中得以潜移默化,吸取其精华。所以鉴赏活动,乃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实践。
那么,鉴赏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的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所以人要求知、辨伪、寻求真理;趋善、避恶,追求幸福;动情爱美、创造艺术。鉴赏活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别、赏玩来顺应人的天性,创造完美的人生。鉴赏的具体内容包括这样几点:一是作品的外观形态;二是作品的意象;三是作品深层的社会历史意识。就诗这一文学体裁而言,其外观是它的建筑结构(这里有文字构成的形体,与文字内容所蕴含的形态)和韵律节奏,它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美;其意象,是诗人对客观事物情感感受的真实表现,它包括可感知的,即形象的;和并非自然存在的,即人依据自然之物的感性而创造的。它的功用在于"达",即尽意,使人产生一种兴会淋漓的畅快。其社会历史意识,是诗人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与反映,及其对时代的评判所体现的理想倾向。它能展示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历史的意识,使文化传统得以继承,生命之河得以延续。
在鉴赏实践中,由于鉴赏者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其立足点与所取的角度不同,鉴赏的目的不一,鉴赏的方式就会各异其趣。在众多鉴赏方法中,旨意鉴赏是我们运用较多的鉴赏方式。
旨意鉴赏法,大体源于《尚书》"诗言志"的古老传统,注重诗歌的认识作用、政治与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旨意鉴赏是指以探寻作品的主题为中心,由剖析作者选字炼意,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技巧入手,抓住作者的身世与创作意图、时代背景等有关内容。目的主要在于鉴赏作品的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旨意鉴赏大体分三个步骤:初读、精读和品味。本文试以此法对孟浩然《过故人庄》作一分析。诗的原文为:
过故人庄[1]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先是初读,对作品获取第一印象。初读的基本要求,是要充分熟悉作品主题及其选字炼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从作品主题与字词句篇的内在联系中,归纳出作品的总体特点,判断其价值所在。这是就诗论诗的阶段,以获取对作品的自我感受为主。对作品的理解,虽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可以使鉴赏者具有较为独立的接受意识,是培养独立鉴赏能力的基础。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初读此诗,首先得过好字词句关。如题目中"过"的古意为访问、拜访。第三联的"场圃"实指"田家"门前的一块空地,夏、秋二季碾平后作为打粮、晒粮的场地,冬、春二季又翻耕后作菜圃,故合称为"场圃"。还可根据古代城墙有两道即内为城、外为郭的常识,由"青山郭外斜"一句,推知在诗人眼中,已把"村边合"的"绿树"视若内城,又把"郭外斜"的"青山"视为外城。这一暗喻,就隐约表达出诗人已在意念之中,把宁静秀丽的山庄田园的美景与城郭之内人声鼎沸的喧闹作了对比,并产生了弃闹取静的无比欣喜之情。
初步疏通句意之后,再对结构特点略加分析,便可得知:这首诗,既叙述了诗人访故人的经过,又描绘了山庄环境的幽静、景色的秀丽和诗人为故人庄园生活所陶醉的情景,表现出诗人与故人知音相遇的情长谊深。可见,这是一首访友诗。侧重于表现知音相交的诚挚与朴实,其诗风也以朴实无华见长。
若对这首诗的分析到此为止,便只是就诗论诗,浅尝辄止。虽已入门,却未能登堂入室。若要登堂入室,则须进入精读阶段。
所谓精读,就是细读深思,品评优劣。精读的重点,一是要在充分熟悉作品内容与部体特点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时代背景和有关的文史知识,对初读过程中获取的第一印象进行修正和充实,使之更丰富、更准确。二是要站在现代社会的高度,以新的文艺观来确定取舍。这一阶段,侧重于从作品与社会(包括作者)的总体联系中来理解作品,力求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使主观与客观极尽可能地和谐一致。
要精读《过故人庄》一诗,必须对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有所了解,且须有一定的文史知识。
根据普遍资料,孟浩然曾长期隐居于襄阳城南的家园中,四十岁时才赴京城洛阳谋仕。虽有诗人王维和丞相张九龄的大力引荐,仍然落第不仕,只得在游历数年之后,又回归故里以隐居方式终其一生。在离开洛阳,告别王维时,他曾抒发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感慨,晚年还有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感慨。可见,诗人在长期的隐逸生活之中,虽有恬然自适的快乐,但也深藏着怀才不遇的悲苦。这首访友诗,当是这种深沉的隐逸情怀的曲折流露。
借助于文学和历史的知识,我们还可以对诗中若干关键性语句加深理解。首句的"具鸡黍"一语,是化用了《论语・微子》中"杀鸡为黍而食之"[2]的典故,暗示出"故人"乃是甘居淡泊、不屑于仕途名利的隐者。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者",无不面临着巨大的"出仕"与"归隐"的心理矛盾。绿树、青山的城、郭之喻,显然是诗人眼见了"故人庄"之宁静、恬淡而遥思城郭之内、官场之中的政见与人事纷争以致。"话桑麻"句,又是化用了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诗境,婉转地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的鄙弃和对山庄的入迷。"还来就菊花"之约,无疑是再次表达了两位知音者对陶渊明当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情操的向往与崇敬。
经过这样的细读深思,对这首"访友"诗的题旨,自可获得比较深刻而又客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品味,我们才能领略诗的真味。
品味,主要是对作品中的可取之处,于反复咏诵与品评之中,得以潜移默化,吸取其精华。只要有了初读与精读的坚实基础,在品味作品的精华之时,一般都会有"温故而知新"的愉悦,也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独立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眼前似乎有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体;通过品味,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和谐;通过品味,理解到作者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不平浅枯燥。在对此诗反复咏诵与揣摩中品出这首诗的真味――"语淡而味终不薄"[3],也才能理解闻一多先生为何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4]
运用旨意鉴赏法,正确理解全诗层次结构的完整性,充分理解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的总体特点,乃是关键所在。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正确判断作品的字词句与主题之间的血肉联系,才能正确剖析作品与作者身世、社会背景之间的特殊关系。如果只是简单地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主题,罗列艺术手法,那只是肢解文学作品,使古诗的鉴赏实践完全失去文学特性。
旨意鉴赏法,因为侧重于文学的社会价值的鉴赏,方法上偏重于知识性、逻辑性的理性思辨,要充分保证诗歌鉴赏的文学特性,还须借助于其它的鉴赏法,如意境鉴赏法、比较鉴赏法等,这样才能充分领略诗歌的艺术价值。
责编:杨盛昌
下一篇:【教育类论文】再读杜牧的《赤壁》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