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论文】论陶渊明的审美风貌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2-24 11:49:52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其祖辈、父辈都曾在朝中为官,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的时候就喜爱读书,对儒家的经典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以其祖宗先人的文治武功而骄傲自豪并奉为楷模。因此,青年时期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对他十分不利,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生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情的压抑。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从29岁到41岁,胸怀大志的陶渊明曾先后五次为官,然而他的性格耿直,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每一次为官都获得与其理想追求相反的人生体验。在思想方面,陶渊明不仅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他,追求平淡之境的思想深深印入陶渊明的头脑中。这些都促使陶渊明的人生观发生了转变。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因此决定过一种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任性自得的归隐生活。以此为转折和标志,陶渊明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是陶渊明审美风貌形成的重要基础。 
   
  一、陶渊明的审美风貌 
   
  (一)陶渊明的审美风貌之――自然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追求名利,生活中有了感悟就诉诸笔端,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陶诗之自然是因为"根底深厚,性情真挚"等内在的精神因素所致,而并非刻意求之所能达到的。以自然为审美标准的作品,所获得的艺术效果,是如此的超凡,自然成为一切艺术的最高法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陶诗正是这种审美标准下的范例。倾吐胸臆,发抒真情,"不学人而自成,无意为诗而已至"。为此,陶渊明几乎不渲染、不夸张,尽可能避免在形式上做文章。他把丰富的意蕴、深厚的情感,熔铸在单纯的形象和朴素的语言中,从而获得一种纯净透明之美。 
  如同其生活和思想一样,陶诗创作以归隐田园为界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作以叹息行役、厌倦宦情、心念田园为主要内容;后期诗歌则主要描写淳朴、宁静、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抱朴含真、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然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一种"自然"的情结。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所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笑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惧。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完全是跟读者拉家常似的平白话语,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纯是一种自然流露。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淳朴、清新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图景。与此同时,我们仿佛领略到诗人对直朴、自由的田园生活的一片痴情。诗人心中那心许自然,陶然其中的神态跃然纸上。 
  陶诗的自然,一来自陶渊明自己的哲学观;二来自于其天性。陶渊明的哲学观,主要接受了道家思想及玄学的影响。道家强调自在和谐,反对人为,反对外在的东西对生命的破坏,如社会、礼教;从陶渊明的天性来看,他性格耿直,卓立不群。自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依顺着这种自然的天性,陶渊明决不委屈自己,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他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写下了许多"因自然"、"顺自然"的诗作。 
  (二)陶渊明的审美风貌之――平淡 
  "平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指一种平和淡远的审美境界,它要求平中见趣、淡而有味,能以平易简朴而又蕴藉含蓄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深邃淡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平淡之境是在经历了无数人生和艺术的陶冶、磨练之后获得的。陶诗的平淡和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平淡自然是陶渊明最高的人生理想,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在别人看来,诗中的景物是平淡的,甚至有点寒碜,有点拙,然而在诗人看来,这些田园景物首先是真实的、自然的,不知要胜过那官场的华美多少。因而,陶诗中我们找不到华美富丽的色彩、丝竹管弦的聒噪,更没有人工修饰雕琢的精致,有的只是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桑麻、狗吠、鸡鸣等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田间劳作、邻里往来等平凡的日常农村生活,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陶渊明不愧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然而陶诗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隐着丰富的意韵和人生哲理。他的《饮酒二十首》之五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对于这首古人已经作了无数诠释的佳作,我们每个人读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那种恬静环境中蕴藏的丰富的内心精神,那种平淡语言中所含纳的自娱自乐,那种身居尘世却又一尘不染的自矜自赏......似乎都随着这些平淡无奇、明白如话的诗句流入我们的血液、浸入我们的心灵。 
  (三)陶渊明的审美风貌之――富有人格美 
  对"真"的追求,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上的能动性。读陶渊明的诗总有一种读其诗如见其人的感觉。诗人的音容笑貌仿佛闪现在眼前。他的诗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的生活和真情实感的抒发。在他的诗行里,始终贯穿着一种"真意"。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3]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4]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5] 
  诗人一生追求的是"任真"、"养真"、"复真"。这种求真的思想,与道家"抱朴含真"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自称:"性质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6]他就是这样一个"任真自得"、反对束缚个性、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古往今来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不乏其人,可真正达到陶渊明那种高妙境界的却凤毛麟角,精神自由的追求不是件轻松的事,需要有承受徘徊、孤独、失望的勇气。在陶渊明一生中最大的转折莫过于归耕田园,他这一惊世骇俗之举在当时十分少见,在后世文人中也不多见。陶渊明回到田园过耕读生活,是他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自愿、主动作出的积极选择,他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田园生活之中,由此享受到人生的极大乐趣。在田园生活中,他才真正找到了与其天性相吻合的生活。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感情倾诉的对象,同时,也成为他审美的对象。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憧憬自然田园仿佛是笼中鸟思恋树林,池中鱼向往渊泉;与此相反,出仕做官宛如系于笼中、置于缸中供人玩赏而失去自由的鸟和鱼。正如鱼、鸟的真正归属在于渊和林一般,诗人的真正归属在于田园,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然本性。 
  作者以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任真自得"重精神追求的典范,并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境界及行为营造出一片圣洁的天地,这是一种内心经过痛苦冲突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是一个清贫寂寞而又充满着精神愉悦的境界,是一个忘却得失荣辱的境界,给后世官场失意的文人们以深刻启迪和无限慰藉,这便是陶诗"任真自得"的人格美,也是陶渊明审美风貌之一。 
   
  二、陶渊明审美风貌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陶诗会有这样的审美风貌呢?这除了跟陶渊明的人生观的转变有关,以及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外,更得益于诗人纯熟的表达方式、表现技法。 
  (一)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勒而不加色彩渲染。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即不加色彩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7]陶渊明正是一个善用白描写意的高手。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他的诗不讲究辞藻的华美,但能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如《归田园五首》之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没有任何细腻冗长的描写,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热爱生活、躬耕陇亩的隐士兼农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读者面前。又如《读十三首》之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归,吾亦爱吾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完全是简洁的白描手法,语言毫无雕饰,平淡清晰自然,真情真意真我一起凸现在诗中。 
  (二)物与神游,意趣深远 
  如果说陶诗仅仅是平淡自然,也就不足以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了。陶诗的妙处在于平淡与瑰丽的统一,情趣与理趣的统一。陶渊明写田园诗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的创作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景物,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使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而又崇高。 
  陶诗不仅富有情趣,也富有理趣。诗人常常在写景抒情的同时,用朴素的语言阐释其对人生的感悟,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如诗中那些自然景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只要经过诗人的点化,便能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9]它们已经不再是那种单纯的自然景物了,是作者从寻常农家景物中营造出来的一种诗意盎然、耐人寻味的高雅境界。 
  (三)独特的语言 
  在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是陶渊明鲜明的语言特征,也是陶渊明审美风貌形成的重要因素。陶渊明所使用的语言不仅明白如画,而且诗情沉郁,他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如诗人常用"草屋"、"墟里"、"桑麻"、"井灶"等浅显古朴的"田家语"来传写农村的生活情调和气氛,描绘出一幅幅平淡无奇而又极有韵味的画面,把人们带入生气盎然的审美新天地,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0]的极高境界。陶渊明善于用精练准确的词句来体情状物,如《和郭主簿》其一中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写盛夏林木的清爽宜人,凉意本是无形无状的,但用一个极平常的"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又如"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其中的"弄"字很寻常,但却微妙地写出了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而又与上句"闲业"相应。联系全诗,从意象上看,那蔼蔼的林荫,清凉的凯风,悠悠的白云这些都象征着诗人纯真的品格,坦荡的襟怀,高洁的节操,这正是陶渊明审美风貌的奥妙之所在。 
  魏晋以来每代诗人均有建树,虽然他们的成就之高下有所区别:建安诗人以其锐意进取、慷慨悲歌而形成"建安风骨",西晋诗人则以其绮糜之思、儿女之情而形成华丽的美学风格,东晋诗人复以醉情山水、言咏老庄而形成色彩清丽、以哲理见长的风格。然而建安诗人功名心太重,西晋诗人世俗气太浓,东晋诗人则超然味太强。陶渊明却于三者之外独辟蹊径,创造出独特的审美风貌。他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在此之前的诗歌,虽有表现农村、农民生活的,如《诗经・七月》,但那是民歌,文人创作始于陶渊明。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加以表现,呈现出如此的新鲜和活力,由此为后人辟开一片开阔自如、情味独特的新天地。 
  二是"开千古平淡之宗",[11]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上,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艺术标准,并且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共同遵守,直至今日。 
  陶渊明不愧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卓有成就的杰出诗人。他的诗里所表现出他那光明磊落的胸襟,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