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情感,以情激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人、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一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在指导过程中,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比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
再者,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着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人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三、注重教师的教学语言,以情感人
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更能"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是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冼炼化的口语、书面文学语言的结合体。它应该具有"七个统一",即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丰富性和凝炼性的统一,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
此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还必须洁净、明利,决不允许方言土语羼入,要保持汉语规范化的特点。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做到:
1、动静结合。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言"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要把它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使之不分心。
2、变换节奏。教师要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变速,把重要内容的表达速度放慢或有意重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有意提问。根据课文内容,于适当处问句"为什么"或"怎么样",或反问、或设问,能使学生触思于须臾之间,集注于发问之际。
4、设置悬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积极参与学习。
四、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人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 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朗读教学,以情育人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示范朗读能够创设意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口到"是大有好处的,是"眼到"的深化和发展。所谓"心到"即一要专心,不要边读边想其他的事情;二要细心;三要有恒心。再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朗读课文时要用普通话,发音要清楚,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只有正确地朗读,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最后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先听录音范读,然后模仿磁带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由此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