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论文】浅谈大学语文的教法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2-24 10:39:06

 在经济大潮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投入与产出的"及时见效"成了大多数人的普遍追求。在大学校园中细火慢煨的"大学语文"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成效"的高速追求。再加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的认识――"语文"课无非是教授母语,使得"语文"这门课程走到高校的门口时,已经狼狈不堪、无所适从。 
  很多人极度忽视了语文这门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在大学校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不得不再重申一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意义: 
  "大学语文"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上指出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即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理解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指出:"我们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我们又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家需要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不仅应当是一个方面的专家,而且应当是新事业的开拓者"。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学点人文科学,学点语言文学,并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一直以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的现象,"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们一直都在进行着分析和研究,在寻找外因的同时也在分析着内因,即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大学语文"的教学"有一定的理,无一定的法","理"指教学目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晓,学有所获;"法"讲的是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目前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表现出兴趣不大或没有兴趣。那么造成兴趣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压力的影响。 
  通常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能在学校学习期间,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自己将来就业增加砝码。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由于其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则不被学生重视。 
  2、教材陈旧、内容单一。 
  教材基本上偏重于古典文学中的名家名篇,甚至很多作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已经出现,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有点像"炒冷饭"。 
  3、教学方法的不当。 
  目前,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一些不当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的真正学习,更无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高四"型教法。所谓"高四"型教法,就是在狭隘的语文工具性属性的思维指导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大学语文中继续着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依旧拘泥于文章本身字、词、句的解析,仅满足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不能从更宏阔的人文背景上对文章的思想性作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挖掘。每次上课讲一篇文章,学生所得也就仅限于一篇文章;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疏通文字上,不厌其烦地讲解哪些词是实词,哪些是虚词,讲各种句式,而对更加重要的文章的要义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很少有所涉及,更不用说进行赏析与审美了。再如:"研究"型教法。所谓"研究"型教法,就是把"大学语文"上成中文系的专业课。如教材中选用了某部作品,教师会首先进行作者介绍,并介绍关于作者的各种争议情况,并且加上自己的观点与考证。在进行作品分析的过程中,也要事无巨细地"吊书袋子"。其基本的授课流程无非是:全面介绍――个人观点――论证――学生的观点。一次课,洋洋洒洒,似乎既有宽度又有深度,容量很大,信息很多,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自主性和主动性可言,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语文"课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显得极为被动,久而久之,学生慢慢觉得上课是老师的事,与他们关系不大。 
  针对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大学语文"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研究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各个不同阶段学习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如我们在学习郭沫若的《炉中煤》时,引导学生联想中学学过的《天上的街市》,让学生感受作者同一时期作品风格的异同,更加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作者的思想和风格特点。 
  2、改革教材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情感需求。教材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一个重要依据。目前大多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都是把"经典"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这样一种现象导致了很多学生厌倦"经典",对其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觉得"大学语文"是一门毫无现代气息的课程,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 
  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调整"大学语文"的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应考虑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考虑他们的阅读倾向,除了保留一些传统的"经典"之外,也应涉及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武侠、言情等通俗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文学等。使内容更具现代性,更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口味,这样就更加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氛围中达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3、要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学语文"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通病。那么我们应该努力扭转此局面,尽量使该课程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音乐、画面、文字等多种渠道,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与交流,师生互教互学,达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我们还可以采用专题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相应的主题下,完成一个专题带来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比如我们谈"月亮",学生们就可以联想到有关"月亮"的一些神话传说,有关"月亮"的习俗,有关"月亮"的诗句,有关"月亮"的象征意义等等。这样,让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知识,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5、鼓励学生自学。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化被动之学为主动之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从文本出发,在立足于听、说、读、写等的"基础性"环节之外,要着眼于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大学语文"课程能够真正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作用。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