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近年来,媒体的多元传播与发展使得公共舆论事件频发。本文以2017年"格斗儿童"事件为载体,明确在公共舆论事件过程中媒体在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媒体工作者应坚守"记录着""把关者""理性与人文宣传者"的定位,科学、准确传播各种资讯与新闻,促进新闻正向、积极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格斗儿童舆论导向媒体工作者定位
一、"格斗儿童"与舆论导向
2017年7月,一段两名来自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的少年进行格斗比赛的网络视频引发舆论热议,公众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参与格斗的儿童是否成年"俱乐部是否具备抚养资质"等方面。随着舆论发酵,这家格斗俱乐部也遭到"疑似用孩子赚钱""孩子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等质疑,公众的关注与与舆论日益高涨。新闻媒体的采访日益增多,在相�P部门调查与政府工作下,发现恩波俱乐部在未成年抚养方面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条件,部分少年儿童不愿意回到大凉山,政府决定少年学员应从俱乐部接走,格斗儿童最终回到大凉山。2017年11月份,在政府的支持下,恩波格斗俱乐部获得了体校资质,曾经被"遣送"的孩子们可以继续回来训练与学习,毕业还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至此,引发公众热议的"格斗儿童事件"落下帷幕。
"格斗儿童"从开始的发酵到最后的落幕,都伴随着网络舆论的身影。通过网络舆论推动"格斗事件"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不同的阶段:萌芽期、生成期、发展期和式微期。 格斗事件的萌芽期主要是指记者从偶然发现、跟踪、采访并发出视频的过程。生成期指在视频公布以后,经过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吸引公众的关注与引发公众讨论。发展期主要是公众的关注点由"恩波俱乐部是否具备资质"转为"格斗儿童不愿意离开具备部"的深入思考。式微期是指格斗儿童送回大凉山,公众的关注热潮降低。
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存在三次舆论导向,第一次在萌芽期和生成期,针对"未成年组参与格斗赛事""格斗过程过于商业化""恩波俱乐部是否通过培养未成年格斗在赚钱"的思考,对恩波俱乐部开展深入的调查;第二次是在政府与相关部门的介入下,在送"格斗儿童"回大凉山之际,新闻媒体对孩子的采访引发的第二次舆论导向,讨论的重点集中在"由于媒体的不负责的报道毁掉了孩子相对安稳的生活",将对事件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媒体的责任报道问题上,公众批评的要点主要是:某视频多管闲事、因为博取关注量不顾及儿童被送回凉山之后的命运;第三次舆论导向是在政府的管理下,"格斗儿童"事件出现了一个公众普遍能够接受的结果。
二、"格斗儿童"事件背后媒体工作者角色导向分析
"格斗儿童"事件因媒体的角色导向与深入的调查呈现公众更全面的事实,也由于媒体的角色导向不同,使得公众在整个舆论过程中出现盲目情绪与非理性的言论,部分公众完全依据自身思考与逻辑进行评论。在"格斗儿童"事件背后的媒体工作者角色导向分为两类:
第一,理性人角色。新闻报道是让公众客观认识事件和世界的,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媒体时代,充斥着大量以记者、评论员自居的群体,为博取关注量,通过标题悬念、夸大事实的方式传播部分虚假新闻,迫害社会正常秩序。媒体工作者要回归理性精神,"格斗事件"最开始的视频中没有就儿童的未来做任何主观的评论或呼吁,通过视频的方式克制地呈现事实,搜集了相关的证据及说明,扮演了一个客观讲述事实的理性人角色。通过所掌握的事实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公众成为独立、理性思考的主题。
第二,人文关怀角色。媒体工作者在寻求理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在社会公共事件中的人文关怀,对儿童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复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虽然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涉及多个群体的利益,但是在此事件中,媒体以人为本,在对儿童的采访过程中深度的挖掘了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关注儿童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尊重事件参与者、受访者,尊重事件当事人的表达权与受访意愿,使其有充分表达和客观陈述的机会, 媒体工作者就儿童的现状、意愿做深入的报道,让公众对整个事件做全面、细致的了解。
三、舆论事件背后媒体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媒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一个和社会息息相关的职业,要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明确自己在新闻报道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随着我国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公众了解讯息的途径多样化,由传统的纸质媒介发展到现在的自媒体(微信、微博等)形态,对事物掌握的信息与角度的不同,导致公众面临的价值判断与思考也日益增多,如有不慎,会导致公众对事件产生误解或错误认识。通过正确科学的角色定位,引导舆论的良性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如果对这个定位不正确,那么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明确角色定位是新闻记者入职的前提与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有正确的职业方向。
第一,媒体工作者的定位应当是"事件的记录者",为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这是一种不可调比的总体性社会责任,秉承对事件客观记录的态度,掌握大量真实信息,将事情的始末以"文字""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大众。针对某一事件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事件到底因何发生、事件发生造成了何种后果、后续如何都应该考虑整个事件中,报道事件、跟踪事件、促成事件的顺利解决,应该是媒体工作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角色职业定位,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责任。
第二,媒体工作者应该是"舆论把关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 大量不同类型的APP、手机网站和微信取代报纸、电视、广播,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咨询的主要方式。信息大爆炸时代公众接触的信息多种多样,既包括正向、积极的新闻与知识,也包括低俗庸俗的不良内容,甚至会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制造假新闻混淆视听 。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是公众的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取向性问题,会对社会安定和公众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干扰或者损害。《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利用专业知识过滤负面内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科学严谨的报道客观事实,正面回应社会突发事件,已达到解答疑惑、听取民意的效果,引导人民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念态度。 第三,媒体工作者应该是"理性与人文宣传者"。网络新媒体的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媒体工作者,传统新闻工作者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人人都是记者"等说法不断被认可。那么,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必然"超然"于客观事物之外,忠实的代表媒体反映"公正客观"的立场。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是"环境守望、社会良知"的角色,在社会职业角色中占据最重要角色。 媒体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和评论新闻事实,深度报道中感性上的表现与理性的客观陈述恰切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新闻本质的回归,以宣传理性和人文关怀为新闻报道发展理念的媒体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Y论
当前媒体工作者在顺应时代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市场利益、角色越位、理念冲击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媒体工作中会存在过于迎合受众、夸大新闻事实、主导新闻事件发展等错误做法,导致公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受到误导,加上网络媒体的多样化使用,公众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有甚者甚至会阻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媒体工作者应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联系公众与事件,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明确自身"记录者""把关者""理性与人文宣传者"的角色,回归新闻本身,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行事,既要追求时效也要讲究实效,承担相关社会责任,宣扬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不断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素养,明确网络环境下的角色定位。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