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1.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我国很早进入农耕社会
B. 中国古代科技勃兴很早
C. 上古时代文字已经成熟
D. 早期政权重视天文历法
2. 西汉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晁错向汉文帝提出的书面建议《论贵粟疏》中写道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汉朝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
A. 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
B. 维护自身统治
C. 保护农民利益
D. 打击王侯势力
3. 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长达11年近12年时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原因最可能是( )
A. 民间发行交子
B. 自然经济主导
C. 白银资源丰富
D. 战乱后经济萧条
4. 据《左传》记载:"晋郤(xi,姓)至与周争鄇(晋之温地)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材料中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B. 土地私有化趋势明显
C. 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趋于严重
D. 周天子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
5. 先秦地理著作《禹贡》将古代中国划为"九州",按土地肥力将雍州(即今陕西关中、甘肃大部)评定为"上上",而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州、扬州为最后两等。从中不能得出关于先秦的推论是( )
A. 江南经济还未开发
B. 生产力水平很落后
C. 水稻不是主要作物
D. 政治中心应在北方
6. 学者章有义研究江苏长洲收藏的鱼鳞图册中所载地权分配情况得出:苏州"由康熙初年至1949年,二百七八十年间,地主(包括富农)同农民占地的比率几乎稳定在65∶35。看来,人们设想的地主所有制支配下地权不断集中的必然性,在这里没有得到证实。"从他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江苏长州鱼鳞图册的记载与史实不符
B. 研究中国封建土地关系不能忽视自耕农经济
C. 清代以来土地兼并的情况并不严重
D. 清代以来江苏地区的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7.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cuī,等差分级)征",鲁国提出"初税亩"《春秋·公羊传》解释:"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实地踏勘丈量田亩)而税也。"其实质都是( )
A. 加强周王室对土地的管理权
B. 保证周朝天子的财政收入
C. 实际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D. 巩固诸侯国君对土地的控制
8. 秦始皇将"贾人"连同"尝逋亡人、赘婿""略取陆梁地",以后又将"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遣戍,对此政策出台的理解合理的是( )
A.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积极意义
B. 秦滥用民力阻碍了经济发展
C. 表明古代对商人管理很残酷
D. 东周战乱导致秦初兵源不足
9. 下表是战国部分地区出土铁器中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所占比例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居主导
B. 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
C. 铁器在手工业领域的推广缓慢
D. 各地农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0. 公元前115年,西汉大农丞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中央设均输令,地方设均输官,负责推行均输法,该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该政策的出台( )
A. 有利于大商人垄断国家经济命脉
B. 使政府能够有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
C. 官商勾结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D. 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管理
11. 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
A. 城市功能的变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统治者重视商业
D. 城市比唐朝稳定
12. 春秋后期,上引赵简子的誓词中有:"克敌者,……士田十万"之语。赵简子还赐给名医扁鹊"田四万亩"。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私有制的萌芽和产生的途径是( )
A. 贵族之间转让或掠夺土地
B. 采邑或赐田转向私有
C. 开荒地据为己有
D. 井田中的私田转向私有
13. 汉朝为开拓丝绸之路所花的代价是巨大的。据估计,仅汉武帝一代,对这些地区用兵,先后累计:骑兵120万人次,步兵90万人次,后勤补给人员1000万人次,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全国总动员。汉朝开拓丝绸之路的目的是( )
A. 发展中外贸易
B. 交流中西文化
C. 拓展帝国疆土
D. 推进民族融合
14. 战国中期,孟子曾主张恢复井田制;董仲舒虽未主张恢复井田制,却主张对私人占田数量加以限制;西汉末王莽改革实际上就是恢复井田制。井田制始终没能复辟,因为( )
A. 土地国有制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
B. 井田制下小农将丧失人生自由
C. 集体劳作生产效率低于分散经营
D. 土地兼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15. 《魏书·甄琛传》载:"琛表曰:'今伪(指南朝)弊相承,仍崇关鄽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北朝经济实力强于南朝
B. 北朝商品经济相对落后
C. 经济重心重新移回北方
D. 北朝开始实行输庸代役
16. 唐朝学者陆龟蒙曾说江东用的曲辕犁最为科学,事实上汉代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式普遍使用于唐宋明清,直到近现代。表明( )
A. 曲辕犁推广受地域限制
B. 小农经济阻碍技术革新
C. 牛耕是农业文明的标志
D. 传统农业未能动力突破
17.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18.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
A.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B. 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
C. 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 保留着豪强特权人士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19. 北宋时期终于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南方各地的政治人物。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政权并立 B. 商品经济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南方教育发达
20.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1.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 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 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22. 宋代纸币直接由政府发行,而不是由银行发行。由于宋代财政在多数时间中收支紧张,因而纸币发行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可以推断宋代( )
A.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政府经济职能提高
C. 必将出现通货膨胀
D. 金融资本已经形成
23.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 农耕经济的落后
B. 西方国家的侵略
C. 人口压力的沉重
D.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24. 南宋统治者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这表明南宋政府( )
A. 积极鼓励发展造船业
B. 通过民族互市安宁边境
C. 促进国内贸易发展
D. 招引外商以增加财政收入
25. 西汉桑弘羊说:"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 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在此,桑弘羊( )
A. 重申重本抑末的治国理念
B. 提出商本农末的新主张
C. 关注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
D. 强调了工商业的重要性
26. (南宋临安)御街中段的酒楼茶坊之间,"有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团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所谓"盐钞引"是政府发给商人的证券,是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凭证。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临安( )
A. 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 货币经济居主导地位
C. 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特点
D. 草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
27. 古有云:"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利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天下,河渭无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于南方优越的水利条件
C. 儒学的发展随地理环境的变化呈现地域差异
D. 文化重心的不断南迁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8.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 资本主义萌芽
B. 商品经济发达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劳资矛盾尖锐
29.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明中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D.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30.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3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二,从农业发展的层面分析到隋唐时期植茶业发达的原因。
(2)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汗不断建造适于远航的大船,便于装载重负荷的货物,还修建港口,供货物搬运。蒙古人推广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精密的航海图。从中国南方的刺桐港(泉州)到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这条线路成为远东和中东的主要航线。
--《元朝经济史》
材料二 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在市镇上,最有势力的是那些牙行一--花行(棉花牙行)、布行、丝行、绸行、米行等,以及仰食于牙行的领投业(领头业,中介掮客),脚行脚夫(搬运业),还有从事打行(打降)、白赖(白拉)的市井流氓。其次就是沿着大街小巷开设的数以百计的各行各业的店铺,他们与牙行一起形成由老板与伙计组成的商人群体,即所谓坐贾。此外还有行商,即从全国各地来此贩买丝绸、棉布、粮食等商品的客商,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商帮与会馆聚集起来的商人群体。再次是各种作坊--机坊、炼坊、染坊、踹坊以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由作坊主与雇工构成的工人群体。当然也有聚居于此的士夫夫,以及市镇周边的亦工亦农的农业人口。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海外贸易的基本状况。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兴起的经济背景。
(3)据材料三提供的地图和所学知识,谈谈"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当时,棉纱、棉布的生产仍由城乡家庭手工业来完成。这是因为,在机器在工业出现之前,企业实施规模生产难以控制棉纱、棉布的质量,布商字号为了把握市场、保证信誉、追求利润,放弃最初的加工程序,向农民和城市个体手工业者收购质量合格的棉布初成品,再设法精加工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要。……清代正式废除匠藉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所有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晃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为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浙市、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据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因素。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