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 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因此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潜移默化,环境育人",学校良好的科技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学校的科技氛围包含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特色活动、特色科技专业队建设等。
关键词:开发;科技资源;素养
一、文化作引领
1.场室硬件特色化
文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在校园内通过海报、雕塑、板报等营造学校科技氛围,使学校科技特色物象化。通过校园的科技氛围"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把特色植入师生心灵深处。利用楼层间的布局,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甚至有一张窗帘都能彰显特色,展示科技作品,宣传科技知识,用最低的投入,在立体的空间,实现最高的能效。
2.科技氛围渗透常态化
文化还是一种精神食粮,因此要让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变得像吃一日三餐般的自然。因此科技特色应该是深入师生心田的,应在学校的常规日常一天作息安排中体现,让它们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习惯。
二、课程作保障
当前的课程改革,更为特色学校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会。要强化学校科技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形成鲜明的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科技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科技人才,课程就是特色的保障。
三、多媒体应用作补充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它们是打造学校科技氛围中的"能量催化剂"。
1.互联网资源
在"互联网+"的时代,面对信息量极为巨大与复杂的互联网世界,教师应教会学生分辨知识的真伪,"网易公开课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等优秀的科普网站无疑是孩子们接受正确科技知识,明辨是非的好途径。
2.科技网站建设
在这信息时代,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站,在营造学校科技氛围的进程中,其作用不单只是学校特色的对外宣传。为了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同,可以在网站上建设科技板块,成立师生的互动区。有条件的话可以根据学校的科技项目特色自建学习网站。网络不仅是对特色校本课程的补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科技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四、活动作载体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富有实效的科技活动是营造学校科技氛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水滴石穿、丰富多彩的特色科技活动是一种积累,活动可以为师生创设学习、交流和展示科技才艺的平台。
1.开展创新研究
我们的创新研究源自于课堂,也可以是课堂的延续和提升。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科学、生物、物理、化学甚至数学等课程带领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技创新研究活动。例如,低年级的"我的乐器,我做主"活动、"造小船"活动;中年部的"飞天鸡蛋"活动、不同基质植物栽培活动;高年部的"搭建报纸屋"活动、造塔和桥活动、加固立方体活动。研究主题可以从植物到动物、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身边小事到社会大事,范围涉及了动物学、植物学、历史学、建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了更多参与社会、认识科学、体验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2.构建资源网络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借助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开展各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构建了"学校―专家―家庭―社区"的四级科学教育网络,利用家长学校,联系大学教授、医院医生、科研机构等校外资源,聘请他们作为学校志愿科技辅导员,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能让学校的科技活动如虎添翼,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构建资源网络其实也是一种极好的宣传,它能让社会了解学校特色。另外由于科技宣传工作落实,家长对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及学校的科技特色创建上都能给予极大的理解与支持。
3.校内校外联动
学校特色需要社会的认同,因此学校的科技特色建设需要学校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型的科普宣传、展示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它具有教育�鏊�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是校内教育不可比拟的。在营造学校科技氛围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的资源进行科技活动,孩子们向广大市民宣传科普知识,或者是学校的科技特色和成果。可以主动联合社区,共同开科技活动。
4.组织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分小组或和大范围的全校性的大型主题活动。活动是载体,小范围的活动可以是校外企业和机构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是班级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孩子们(兴趣小组、社团),如时下很流行的观鸟活动。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让他们去影响着其他的孩子一同热爱科学。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这是成语潜移默化中的"潜"的释义。在综合开发科学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诚然法无定法,但只要遵循并围绕了三个结合的思路去营造,那么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不会成为空话,而是真正有益于学生,真正为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注:此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小学科学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开发》(立项编号:1201470154)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