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数学问题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新课改实施后,教材中没有了对应用题的专门教学部分,需要学生根据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新教材中对于之前应用题的解析没有详细的阐述,教师也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应用题的教学。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能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题目,并进行解决,提升数学的应用程度。因此,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根本。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意义
1.解决问题并不是对具体某一问题的解决,而是各种学习活动的综合。必须让小学生对面临的不同问题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利用数学思路将问题进行提炼。另外,需要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将身边的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整合,最后才能对问题进行解决。
2.在学生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的结合,综合利用知识。
3.重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重点培养问题解决方法,并在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小学生解决问题教学目的并不是单纯解决某一问题,而是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的多样化思考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应用
1.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一道数学题中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提炼,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再由教师帮助其对可用信息进行整理,用以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找出的和问题无关的信息,教师应首先给予肯定,再给出合理建议。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时,让学生在给出的题目和图片中搜集数学信息,并集体讨论对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
2.利用新旧知识的对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是由多个数学基本概念组合而成的。所以学生在刚刚学习了新的数学概念后,发现的问题中不乏存在旧的理论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辨别新旧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可以通过创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
(1)学生去参加植树活动,一年级栽了32棵树,二年级栽树的数量是一年级的3倍,那么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栽树多少棵?
(2)一年级栽了32棵树,二年级栽树的数量是一年级的3倍,三年级栽树的数量比二、三年级栽树的总数少10棵,那么三年级栽树多少棵?
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发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两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当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会有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3.培养学生数量分析的能力
在数学解决问题教育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可以让小组间相互讨论,或者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画图和实际操作,从而对问题有更具体细致的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对于无法理解的问题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最后让全班同学一起交换看法和意见,提高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将数学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数学问题直接做出答案,而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解决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独自面对问题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学生普遍喜爱游戏和玩乐,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将数学问题引入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更方便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提出问题:同学们一起出游坐缆车,较大的缆车内可以坐4个人,费用为90元,较小的缆车可以坐2个人,费用为70元。咱们班共有30个同学,怎样坐才最合理、最实惠呢?并提出"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好这道题,周末老师就会带大家进行出游活动!"此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都会积极寻找解题思路。
5.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普遍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学习缺乏积极性,极大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根据这一问题,将数学教学中的��题趣味化,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模仿电视中的有奖竞猜节目,对数学问题进行有奖竞猜活动,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并充分动脑思考。最后,教师对回答问题最多最准确的同学奖励小奖品。
总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能力,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实践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总结和提高,培养学生将数学问题代入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