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甘于奉献的母婴健康保护神
在充满温情和美好的母婴行业里,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医者,她不仅在退休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千千万万的孩子和妈妈们服务过,如今,这位已过古稀的优秀育儿专家,依然以一颗最温暖的心和其执着的热情,疾笔奋书,各地奔走,为新一代的父母提供科学育儿知识,为千千万万孩子的幸福健康保驾护航。她就是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育儿专家之一――张思莱医生。
从20世纪90年代起,张思莱医生就致力于婴幼儿科学养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经常作为嘉宾参加电台、电视台养育类节目的录制,同时还是众多孕产、育儿类杂志的特邀顾问。1999年,张医生做了新浪育儿的顾问,之后又做了0~1岁育儿论坛的版主;2000年左右,张医生开通了新浪微博,她开始用利用最先进的网络工具来进行婴幼儿科学养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不会电脑打字,她就一点点学,从每天回答一个问题开始,直到现在每天在微博上回答父母们两个小时的咨询,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张医生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这些交流平台,每日都与爸爸妈妈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回答了上亿次提问和咨询,仅其微博2015年总阅读量就超过了21亿次。
而最宝贵的是,张医生十几年如一日的回答,不收分文,当很多人看到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商业价值时,劝她像其他人一样也进行有偿问答或进行商业经营和合作时,她说:"我做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国家给我的钱足够花了,我就想把这么多年来积累的科学育儿知识传播出去,我不能把它们带到棺材里去。我就是想帮助大家,就想为大家免费服务,把我积累的科学育儿知识传给大家,因此,我的微博和公众号绝不商业化。"
从2014年起,张医师受邀参加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主办的"和孩子共同成长"公益巡讲,以及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母婴健康成长万里行"公益巡讲。到目前为止,她已在全国近50个城市巡回讲座,足迹遍布大江南北。2016年,由于张医师在网络上对医学知识传播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特意来函致谢以表肯定。
她从书香世家走来
当我们在赞叹张医生在母婴行业里成绩和贡献时,会禁不住追寻她的成长和经历,是什/厶样的家庭培养出了这样的人?当听完张思莱医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人时,一切都有了答案。
张医生是天津人,出生在一个高知云集的家庭。爷爷曾是北洋大学的教授;姑姑是当时天津一中的语文教师;叔叔毕业于创立于五四时期的燕京大学(1952年被撤并),是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的外交人员,曾为驻瑞士大使馆人员,后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还担任过远东《读者文摘》的总编辑,他在翻译界也有突出成绩,翻译了大量的著作;父亲留学日本,能熟练运用日、俄、英、德等多门外语,学成归国后一直是国家纺织工业部著名的科技专家和技术权威,北京的国棉一厂、二厂、三厂建设中凡是涉及电力技术内容,都是由张医生的父亲设计完成的,当时还作为技术权威支援斯里兰卡(彼时名为锡兰)的建设。
张医生说,在她成长的整个家庭历程里,从爷爷、父母家人的一言一行中,子女们潜移默化地得到的都是"知识就是力量"的信息。她从未听到祖父母辈对后代子孙说过任何放弃读书去赚钱的话。好好读书,学更多的知识,然后好好工作和生活,服务社会,是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必走之路。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医生自20世纪50年代随父母来到北京后,以出色的成绩读完了小学、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张医生的哥哥姐姐也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学,毕业后成为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
母亲的给予和奉献深深影响着她
张医生的父亲作为国家级专家长年工作在外,家里的大大小小事务都由张医生的母亲来承担。张医生在回忆起母亲时,眼里是满满的深情和敬意。她说,她的母亲是一位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她善良、乐于付出人,在接人待物上,从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在单位工作时,她的人缘极好,同事们无不赞叹她的踏实肯干和善良无私的品质;回到家中,她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母亲,她对自己的付出和辛劳从未有过怨言,总是默默地承担起家庭中大小事务,急家人和子女所需,从各个方面支持丈夫和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在张医生的姐姐孩子出生后,由于工作忙,家里没人带孩子,张医生的母亲毅然辞职帮大女儿带大了两个孩子,接下来又帮大儿子和张医生带孩子。一次,其中一个孩子生病了,两个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一岁,老人只能抱一个,手里再牵一个带孩子去医院。
张医生特别欣赏母亲的教育方法。在张医生上小学和中小学时,她的母亲并没有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就娇惯她,而是放手让她做家务。当时由于吃水不方便,家里的水都要靠扁担来挑水,张医生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就承担起家里挑水、买粮、做饭的责任。在教育子孙上,张医生的妈妈虽话语不多,但一定只要是对子孙说了的,她一定会做到。这位慈母有时也很严厉,只要立下的规矩,孩子们必须要遵守,谁都不能破坏。
不成文的家庭共识
在张医生的大家庭里,有两点形成了几代人的传统。
第一传统是终生学习。
"生命不止学习不辍"是张思莱医生这个大家庭的几代人不成文的家规。张思莱医生的爷爷作为北洋大学的教授一生都在伏案工作和学习。而张医生的叔叔、父亲即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在学习新的语言,翻译了大量专业语籍奉献给社会。张医生自己退休后学习利用计算机技术宣传科学育儿理论知识,著书立说,每年推出自己的新书。她的女儿、孙辈们也正在践行着这条家庭文化之路。
第二个传统是尊师。张医生说,在她的印象中,祖辈和父母从未在子孙们面前说过任何一个老师的不是。因为他们坚信,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崇尚文化和知识就先从尊敬老师、信任老师做起。因此,张医生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上,总是积极地和老师沟通,积极地配合学校和老师完成教育任务。在家里和孩子谈到老师时,引导孩子们要做到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人,一直是这个家庭坚守的信念。 第三是不过生日。张医生说,她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过过什么生日,更别说有过生日宴会等仪式了。在这个家庭里,大家想的是:年轻的子孙要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则每一天都是生日;晚辈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能做到尊敬老人、关爱老人,就是对长辈最好的生日宴。在他们看来,美好和幸福是用日常来累积的,而不是由铺张或喧嚣的仪式来成就的。
优秀的后代们
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家庭环境和父母们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在祖辈和父母辈的影响下,不仅培养出张医生这样优秀的人的一代人来,这个家庭优秀的家教家风也深深影响着张医生的外甥、侄子和女儿的成长。
在这个家庭中,好学上进是永恒人生的主题。成长在这个家庭里的孙辈们耳濡目染伏案学习和工作的老人们的一言一行,他们把这样的好学和工作精神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他们同样在成长中把学习和奋斗作为了成长中最大使命。当好学和奋斗成为一种习惯时,优秀是很自然的事情。张医生姐姐家的两个孩子,大孩子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以最小的年龄和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留学美国,现为美国微软公司总部的技术总监。大姐的第二个孩子,是法律专业的高才生,现为中国警官学院的教授。张医生的侄子从美国的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在美国的投资领域做得非常出色。而张医生的女儿莎莎自从上学后,从未参加过任何升学考试,都是因为优异的成绩而直接被保送。莎莎从北京大学中际经济系毕业后,经过多轮面试后进入了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工作几年后又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获MBA学位。现为麦肯锡的全球资深董事,领导数字化麦肯锡亚洲区咨询业务。
生活不止,奋斗不息
当很多人赞叹张医生做出的成绩时,她说,我还得给我的孩子和孙子辈做出榜样。像当年自己的母亲一样,她十几年如一日帮女儿养育两个外孙,有这样的专家级外祖母的保驾护航,两个孩子从小到大从未吃过一片抗生素。科学养育让两个外孙有了棒棒的身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在张医生的心底一直蔓延,她不光把对外孙的科学养育常识以小故事的形式写出来,让更多的父母和祖父母辈去学习和借鉴,更把自己毕生积累的母婴健康知识运用著书、微博问答、公众号推广、到全国各地进行公益讲座等形式,十几年如一日地去呼吁和推广。她说,她也要像自己的父辈们一样,每年都要有新书拿出来奉献给社会,服务千千万万的年轻父母和孩子们。只要能动能写能说,她就会一直做下去。
本文主人公风采
张思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儿科分会原副组委兼秘书,原卫生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国家级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母婴健康成长万里行"专家组特邀专家,中��儿童少年基金会"和孩子共同成长"项目特聘专家,全国百名"传承好家风的好妈好爸",2016年新浪微博十大影响力育儿大V。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