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机会与风险。必须承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体系等诸方面与新形势、新情况、新环境还有着诸多的不适应,因此,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政治理论课创新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形式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并产生学习情感;二是内容的丰富性,能够体现课程特点和时代特点并激发学生探寻兴趣;三是主体的参与性,能够参与其中,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中得到体验、感悟和升华。要实现教学由原来偏向"封闭"转变为日渐"开放",由原来较多地基于教材转变为更多地从学生学习出发,由原来以"教师讲解、被动接受"为主转变为"任务驱动、问题激励"为主,由原来的"单元化评价"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充分借鉴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PBL"教学法,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一、PBL教学法的提出
PBL教学法最早在 1969 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医学教学中医学生负荷不断加重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所进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强调在经过精心设计的复杂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明朗和存在争议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收集材料、归纳整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的教学过程,与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所有教学环节的完成由教师的主导转变为学生群体的主导,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变为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效果和情感体验,教师大部分时间则退居幕后,以指导者、观察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出现。目前PBL教学法已成为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并且逐步向全球扩展,已从医学领域走向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教育领域,并演化出多种流派。
二、PBL教学法的建构主义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由西方学者杜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人创建的一种关于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PBL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念,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一)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性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就是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提升和改变。在PBL的学习历程中,学生被置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设置、资料收集、信息汇总、讨论碰撞达到知识的重组与构建,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建构性色彩,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PBL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意义的、具有生成性特质的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情景问题的设置往往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但没有现成答案可以提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求去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构。
(三)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元认知策略,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通过自我激发内部的学习动机,自主地选择、组织、建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与环境,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PBL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课堂的讨论总结到课后的深入研究,在学习中不断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职业意识,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PBL教学法的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中之重――问题设计
PBL教学关键的第一步在于优化设计问题,这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的直接折射。教师从备课阶段就应转移重心,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选择着眼点放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充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首先,问题的设计必须扣合教学内容,不应为提出问题而设计问题,尤其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涉猎稀奇古怪的问题;其次,问题设定的难易程度应适当,既能够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需具备真实性、综合性、针对性、争议性等特点,紧密结合学生专业需求、时政热点和教材要点。
(二)顺利推进――资料归纳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生成。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个体,在求知欲的刺激下激发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寻求个体自身与问题解决之间的框架联系,积极建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按照 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合理分组,人数以5-6人为宜(人数过多会出现个别学生出工不出力,人数过少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也难以产生思想碰撞)。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将教师排斥在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资源的引导者和任务的咨询者,按照根据个人能力和任务需要确定分工,学习使用检索工具查阅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和新动向开拓思维,创新思路。
(三)达到高潮――讨论总结
在充分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课外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以板书、PPT等形式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进行展示。成果展示与评价是PBL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老师进行提问,教师也通过参与讨论适当控制讨论的方向、广度和深度等。要从能力提高、知识获取、团队合作、学习态度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侧重鼓励,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对于讨论不充分的问题可以课后深度交流,形成开放循环的知识探讨结构,并把讨论结果再次带入课堂。
四、PBL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目前,PBL教学法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突出表现为:
(一)PBL教学法对师生素质要求较高
大多数师生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对教师来说,PBL教学法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耗时耗力,现有的考核机制无法保证教师的课外工作量得到承认,教师积极性不足;PBL教学法已经突破传统的课堂范畴,教师面临综合素质缺乏,无法有效掌握教学过程的尴尬。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借助多种途径和载体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如何准确又简练的表达自身观点,如何开展团队合作,这些都是学生能力方面的薄弱之处。
(二)PBL教学法只能处于理论教学辅助地位
PBL教学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搜集、整理和整合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发言也需要大量课堂时间,若其成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常态,师生精力和能力都无法承担。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理论讲述和引导依然是其最主要的授课方式,要警惕为了追求时髦而单纯求新、求奇,只重视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学效果。从整体来看,PBL教学法只能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但可以成为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导模式得到推广和运用。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