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什么是新媒体
1.含义
"媒体"一词首次出现大约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词源为"Medium"
传入中国后音译为媒介,与媒体的意思差不多,细微的差异在名词性质上面等,例如,媒介代表的是整体的抽象名词,媒体则是代表个体的具象名词。
媒体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充当是一个平台的作用。这个平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触碰到的作为信息存储的实体,例如磁盘等具体的存储信息的媒质;另一种是没有实体的充当载体作用进行信息传递。例如声音、图片等。以上所说的平台中所说的类型和其中所包含的所有传播的内容,都可以看做媒体的一部分。要想探究媒体自身存在的价值,首先要考虑媒体传播的信息载体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其次要看媒体传递信息的受众及其心理反应;最后还必须考虑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以上这些必须一起组合才能体现媒体的价值。
2.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在理论上作为一个概念,具有相对性,与之前出现过的媒体时代相比,之前的媒体可以称其为旧媒体。具有新的特征。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能量与旧媒体相比更具有爆发性。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科技化也越来越迅速,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就像是爆炸的小行星一样,信息仿佛是飞流的星星碎片一样,辐射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地球几乎全部都被新媒体所覆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全人类拉入新媒体的范围之内,其爆发性是之前旧媒体不能想象无法做到的,对人类社会甚至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融合性方面远远超越旧媒体。中国有句俗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媒体也是如此。旧媒体虽然有个旧字,但是其毕竟是凝结了历代科学家们的精华而形成的,新媒体从中继承借鉴并进一步进化,并且接受现代的优秀技术将不同时期的科学融合在一起,经过调整,能力更加多功能。不仅在技术层次的提升,在市场等社会方面的价值更加高。这些都说明新媒体强大的融合性带动全人类向前迈步。
第三,媒体作为人类社会的工具,新媒体比起旧媒体,更具有工具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的新媒体,其主要的功用便是将其运用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提高生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新媒体比旧媒体更具工具性,但这一点在帮助人类的同时还有可能被当做政治的工具,新媒体作为工具必须保持中立,在能保证其更好的发挥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典型的群体大学生们也接受各方的影响和关注。作为新生的一代,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成长的,享受和全世界一起发展的待遇,在人际交往。获取知识方面都有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素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中国梦。光的背面便是暗,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也需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给予的挑战。
1.新媒体:机遇
作为平台,新媒体帮助高校开拓眼界。在新媒体推行之前的时代,高校中一般就是教室、教师还有学生。老师教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双方共同讨论交流知识,这是十分单一的教育方式。相对而言,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不光是可以用思维进行交流,还可以运用新媒体将思维呈现在网络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寻找更多的资源拓宽自己的思维。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方面而已,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师摆脱了传统的教学,选择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目光。
新媒体帮助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自主性。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爆发性强等方面的特征让学生可以更快速的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更主动的寻找材料,成为可以自主学习的条件之一,还可以运用新媒体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与他人或教师甚至专家级别的人物交流经验或者请求答疑,更快的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强力保证。
新媒体还可以解决师生间的信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层次的教育,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和思想双层的教育。解决存在于学生思想意识中的消极因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新媒体的运用加大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随时都可以交流的方面性因素,让学生更加信赖教师,教师也可以更全面的帮助学生,双方可以拥有良好的氛围,是新媒体时代所形成的新的师生关系。
2.新媒体:挑战
新媒体导致学生自控能力下降。新媒体中不仅有对学习有利的资源,也包括一些负面的信息,在有些时候学生无法控制这些负面信息对思想意识的侵蚀,慢慢会丧失选择信息的能力,对自身和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提高学生应对负面信息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理智的选择。
三、结语
高校学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典型的人群,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不仅是高校生,其他的人也要辩证的对待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要意识到挑战不可避免但可以利用挑战转化为机遇,为人类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