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网络从最初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以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态。它正在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在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网络价值主体及网络话语权平等的条件下,网民更容易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更容易互动引导,实现哈贝马斯之"理想言谈的沟通情景",有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促成真正共识的达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客体有明确的定位,表现出不可逾越的等级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是教育的唯一主体,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支配力与权威性,受教育者只能消极依赖于服从;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性
1.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行为的自主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日益增强,其主体性特征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网络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式的由教育者单方面地将信息强制性的"灌输"给教育对象,教育者在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只是一种引导作用,即由知识的灌输、行为的管理逐渐转化为信息选择的启发指导和社会生活的帮助、服务,这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平等互动式教育模式,受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教育内容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教育者在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教育。
2.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并不是与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对应的,它们不是预先在某一类人身上,也不是预先在某一时空领域内。而是依据一定的情景发生或形成的;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展和演变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谁为主体,谁为客体,只能在他们所形成的具体关系情景中去认识和把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教师――学生"的关系发生互动的情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单向式的"灌输"活动,受时间、地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面对面上课和个别交谈,信息的传输是单一渠道。由于受到人力、物力、教育者自身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受教育者在特定时间获得其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檀江林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从狭义上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为了培养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信息素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利用网络载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他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主客体的"双向式"的活动。
二、建构平等、互动、引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建构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引导
网络互动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受众进入网络,犹如进入一个偌大的信息的超级市场,信息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向"接受者,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资料类型等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上的信息获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其中每一条信息。网络互动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互动模式的,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共同分享着信息和经验。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
(二)建构网络主体地位的平等、互动、引导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人人对话的互动过程中,不平等的关系甚至不熟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平等的符号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享有网络平等。网络参与者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使自己的意识在他人意识中漫游,真正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全球化对话";在虚拟现实中的"网络对话"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彼此交流的人际障碍,排除了在现实社会的日常互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身份、职业、礼节等交往规范的约束使双方产生一种优越感或自卑感的困扰,建立起了不问身份门第的真正自由平等的普遍交往。人们在这种多元化的普遍交往中构成了无数张"网络面具",或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在网络空间里没有权威,没有明星,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呈现出网络社会前所未有的平等。 (三)建构网络话语权的平等、互动、引导
传统的教师权威型模式,使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处于知识、信息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对于教育内容具有选择权,对受教育者具有评价和塑造的主导权。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身的选择、判断和主动获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独占着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力,习惯于运用自己的权威来掌握教育活动的进行。
三、平等、互动、引导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一)平等互动交流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扩大了政治生活的社会参与度,并创造崭新的公共领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往往囿于在实际生活的狭小圈子内,难免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引导却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事事可以尽发感慨的空间,提供了"理想化的言语情景"。在"理想化的言语情景"的诱惑下,人们设想网络将带来根本性改变,把网络设想为"电子民主广场"。这种平等互动的沟通氛围,对于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提高个体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等互动交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现实社会,网络是一个较少规则约束的空间,个体的灵感得到激发和释放,人们的思维在网络的世界里可以自由飞扬,驰骋于各种极富创造力的心灵和思想火花汇聚的虚拟世界,可以很好的调动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使教育者容易与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平等互动引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自信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面对面的,近距离、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通过教育者的表情、手势、语气、用词、身体变化及灌输的方式进行。在网上虚拟群体中,可以抛开现实身份、地位的羁绊,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与不同民族、国籍、年龄、信仰的人平等交往;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学生在虚拟群体中还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交往的乐趣,帮助他们克服交往恐惧、自卑、害羞心理,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当今的社会,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时代离大学生们越来越近。网络社会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发展,在信息化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光靠现实的课堂教育很难说是完整的,高校应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改进相对封闭的传统线性的现实交往方式,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等、互动、引导的交往模式,促进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