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味的讲授教材内容,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没有意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就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实践主体,然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与学生沟通就不能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不明显。把握不好教与学的关系,也就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二)注重理论,忽略生活实际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理论性较强,有很多涉及到哲学的内容,对于高中生而言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讲解,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学生根本难以接受,没有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也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导致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内容学生根本听不懂,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气氛低沉。这种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与指导,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忽略教学实效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模式化
随着课改的增多,很多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知识在课堂中的表现形式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而是以更多新奇的形式加上辅助工具来表现。例如利用多媒体,音频和视频,表演等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虽然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对学生也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只是将知识表现为一种形式,变成了一种手段,并没有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也就使得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模式化。
二、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提升学科位置
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改革,但文理分科和高考中各科分数所占的比例仍然使思想政治课在高中的学科设置中处于岌岌可危的边缘。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很多学校认为思想政治这门课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少,不需要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导致部分政治课被语文、英语这样的"主科"所占用。这样就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不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看待,教师在上课时也没有教学的动力,学生更是以无所谓的态度听课。可见,转变学科偏见,树立正确的学科观,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科目之处在于,思想政治课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新的认识,使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这样不仅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适应当代主体性教育的客观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在适当时间多给予引导和启发,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到不拘泥于课本,不墨守成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哲理性强,相对其他科目较为枯燥难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时事热点以及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比较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适当的问题情境。将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融入到思想政治课中,充实教学内容,摆脱原本教材的枯燥感,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思想政治课中注入这些新问题以后,如何呈现给学生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引入引入生活实例、有趣的故事、影视作品、名人轶事、小品笑话等等,来增添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离不开教材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所以教师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随着教学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学生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一样不能适应现在的课改的变化,课程的评价对教学的有效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业。重视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兴趣,也是学校快速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评价,重过程,重情感,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才能发挥课程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