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前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有着极强的互动关系,两者在教育机制、途径、模式以及内容等方面的优化整合,不进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和谐发展及良性互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其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其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以及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它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基本一致。因此,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良好校风,并不断强化其奋发前进的成才意识,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和相互促进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保持先进性的可靠保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时代的逐渐变迁,我国的文化也随之发展演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担负起批判并继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重任,更要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一过程中,需要人们能够充分发挥批判精神,对于外来文化更是要批判的接受。这样的情况就要求人们能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去对其加以审视和分析。广大高校也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引导、促进作用,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始终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最终才能够保证其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是为了教育和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我国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指导和保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导向。当今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容丰富,主体广泛,形式多样。学校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断以科学的思想体系为作为指导,积极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思想基础。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它对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文化本身实际上即代表了一种导向性或方向性,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往往体现在一个大的导向方面。对于当前高校教育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作用绝对明显大于其他方面的作用。有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思想作风、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等,通常会直接影响到其中个体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并且会使其原本的一些不同观点和行为等逐渐趋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学校所倡导和宣传的东西,往往会直接作用并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项以文化为载体,重在加强学校校园文化精神面貌及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其本质为一项非功利性的教育工作。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正在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全新塑造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塑造学生思想,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以及促进学生社会化等方面,都发挥着显著的教育作用。可以说高校加强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丰富的教育内容手段,也为其尽早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极强的凝聚力作用。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即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这两个方面通常是互补互进的关系。其中,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向学生宣讲一些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思想政策,并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认同,进而产生相同的信仰。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却对凝聚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团体感、责任感以及归属感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创建一个优秀的精神成长环境,并使其不断地影响学生及老师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准则,从而引导其共同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身观和世界观,增加其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可以说,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一股无形的强大的凝聚力。 (四)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所谓的社会化,通常指的是广大学生大在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和活动后,逐渐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的一个过程。而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政教育工作,恰好是除了知识传授外,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手段。广大高校通过加强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以其特有的精神面貌以及文化氛围等,实现对学生思想、性格以及心灵等方面的全面塑造,并不断提高其组织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从而进一步加快其社会化的步伐。
(五)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陶冶作用
除了上述几个作用外,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还对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活动形式大都为一些娱乐活动,因此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师,很多人都极易将其等同于简单的 "娱乐文化"。但实际上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是集学术性、知识性、集思想性、运动性以及娱乐性为一体的一项教育内容。通常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个性心理等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如果处理好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思想,陶冶学生高尚的生活情操等都极具影响作用。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良性互动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视程度
教育部以及共青团中央早在20047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中,就已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即各大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各大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完成上述要求中提出的内容。绝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没有进行过系统地总结,极不利于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推进。因此,高校领导及其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及其与思政教育工作间的良性互动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加强两者间的协调促进,对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相关制度
科学、健全的相关制度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这些规章制度,不仅对于约束学生以及教师的外在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由于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能够为两者之间的良性协调互动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学校建立一套科学、健全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互动的相关制度,并保证两者在原则、方法、载体以及内容方面的明确性和一致性,才能达到两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良好互动效果。总而言之,只有建立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和谐互动,推动高等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环境
高等学校想要加强对其校园文化及思政教育工作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前提是要创建一个适合这项目标开展的良好环境。而良好环境的创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大环境,即政府和有关部分不断加强立法以及社会秩序等的整顿,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并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的环境,即学校本身也要在大环境下,积极开展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学校内部形成一种优良的校囝风气,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最终为其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之间的积极互动提高优良的环境。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互动模式对于推进其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加强对校园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与思政教育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尤为重要。通常无论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其对象都是广大参与者和全校师生。因此,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必须要从领导班子、广大教职工乃至优秀的学生干部、党员和社团成员等方面出发,着手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并通过党政工团齐抓,共建一支高校的全员化的良性互动优秀队伍。
五、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有着极强的互动关系,两者在教育机制、途径、模式以及内容等方面的优化整合,不进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和谐发展及良性互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高校要从新的领域出发,积极采用理性、辩证以及系统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教育,尽量避免对两者关系的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加强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践。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