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随着这一群体数量的增多,民族院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大学生涌入非民族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格局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和民族团结进步,但对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巨大冲击波对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研究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体系结构对于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吸收、选择、整合、内化以及外化为行为的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1]就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体系结构来说,包括教育者、接受者、教育内容、教育中介和教育情境等要素。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体系结构中的教育者,身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具有主导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具有接受性、民族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从调查问卷中发现,非民族院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况较好,但也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就目前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现状来看,呈现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意识强、接受群体身份特殊性、民族地域文化差异性等显著特征[2]。
二、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主要制约因素予以分析,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意义殊为重要。"[2]从研究调查中发现,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存在教师队伍构成比例失衡、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差、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知识储备情况良莠不齐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队伍构成比例失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3]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但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在教师民族性方面侧重不同。民族院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群体的特殊性,组合成具有民族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以此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教学需要;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群体绝大多数是汉族学生,汉族教师居多,少数民族教师可谓是少之甚少。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些非民族院校被国家列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基地,这对非民族院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因为缺乏民族理论和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师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所以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进行比例的合理化调整,这已经成为非民族院校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差。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决定了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原有的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单一陈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网络的发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4]目前,一些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探索期,教育工作者也已经认识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性,要结合他们的成长教育环境、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方式,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素材和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政治知识储备情况不一。在非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较为贫乏。这与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有紧密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生活在偏僻农村和牧区,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地域差异和教学水平的差异制约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导致他们在民族问题、敏感时事、国际局势等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和把握能力。在他们步入非民族院校后,民族文化、地域差异等导致他们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如语言文字交流不便、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新环境无疑会让他们产生学习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5]。
三、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对策
1.整合教师队伍,均衡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构成比例。教师的资质直接影响接受者对教育内容接受程度的高低。非民族院校要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培养一批热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既有汉族教师,又有少数民族教师,他们既可以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也可以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配备的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非民族院校还应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团队建设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要形成党政群齐抓共管的格局,从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 2.优化教育内容,开设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为了丰富和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民族院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政治理论知识储备程度的差异,分层次地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针对他们的民族特殊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程,如民族文化课、民族理论课、民族政策宣讲课等。这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敏感事件和突发事件。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特色课程设置中,应合理化安排理论和实践课时,可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如通过举办民族理论讲座和知识竞赛活动,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团结互助、和谐进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性[6]。
3.丰富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它可以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在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民族院校要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校宣传橱窗等媒介宣传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营造积极向上、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的文化氛围。如在民族教学楼和生活服务区布展体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族团结进步的特色图片;在重大民族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开展庆祝节日的联欢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7]。
4.挖掘网络资源,占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手机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移动式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大学生是网民构成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获取信息。网上非理性的声音和偏激的情绪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所抬头,加之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8]这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非民族院校要积极挖掘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资源,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制高点,可利用校园网、校园官方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资源平台,以形象直观的网络媒体形式深入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