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论文: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7-02 14:00:47

   摘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遵从社会与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办学模式的重要举措。首先,其创新机制应明确功能目标和原则基点的规定性,进而设计规划模式的主体组织结构和要素环节,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动力协调机制、教学机制、管理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运行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机制

  一、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的目标与原则
(一)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的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市场变化频率和产业升级等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生产的快速影响力急剧显现,要求企业形成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核心能力,更要求企业在人才调配和技术创新活动中投入更多的要素,同时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面对产业升级和社会职业岗位的急速变更,职业教育的办学与人才培养面临极大挑战。在此种发展趋势下,经济组织和职业教育组织都需要严峻的独立承受强度,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成为双方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和战略选择。

  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旨在教育与产业的双向沟通,避免以单向度的教育视角探索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教育办学模式的问题;同时力求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企业资源的互补式共享,以达到双赢目的。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办学组织(即职业院校),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交流渠道,直接推动产业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对于区域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资源整合具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施,也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办学经费筹措等方面开辟新路径。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以契约合作方式搭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桥梁,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改革,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的本质特征。

  (二)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的功能目标设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具有引领与适应的双重属性,这规定了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在功能目标的设定上必须具有教育、经济和社会等范畴的创新和开拓意识。首先,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功能目标设定,应涵盖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完善目标、创新课程体系结构的目标、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提升目标以及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目标等子目标。其此,在产业经济范畴的功能目标设定主要以企业为目标载体展开,包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标、提升企业形象的目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管理的目标等。此外,受教育者范畴的功能目标设定应受到充分重视,包括强化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开发潜能、增进职业岗位技能、增加职业试探机会、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引导受教育者积累后致型社会资本等。

  (三)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的原则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受到世界宏观经济环境、我国转型期社会经济态势以及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现状因素和受教育群体需求等诸多方面的规定性,需要遵循如下原则。其一,区域性原则。对于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组成的共生系统而言,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应顺承外部动因和内在本质对职业教育和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供求关系提出一体化要求,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其二,全面化原则。构建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需对课程体系实施"树丛式"的全面化拓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三,多样化原则。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应具有经济发展区域异质性的模式特征,具有多样化规划子模式。其四,国际化原则。经济全球化带来教育全球化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开放性思维,遵循国际化原则。其五,发展性原则。现代职业教育应遵从新时代的召唤,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贯彻入具体发展路径与模式之中,为多种规格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教育机会。

  二、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体组织结构
创新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体组织结构是指在"产"、"学"、"研"三项主体性活动中,办学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与组织的有机结合体。

  (一)办学主体间关系的理论分析与设计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主体关系结构在科研的纽带作用之下存在利益相关度和行动强度两个要素分析维度,利益相关度和行动强度两个要素的程度高低决定了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关系类型和关系水平。见图1.

  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类型规定关系形成过程,即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程度和行动强度决定关系类型和关系水平。以利益相关程度和行动强度两个维度审视校企合作关系,能够得到三种关系类型---松散型关系、合作型关系和一体化关系,三者的合作紧密程度逐渐升级。其中一体化关系是经过均衡调整之后形成的、关系稳固程高利益相关程度低高行动强度低主体关系结构1:松散型关系主体关系结构2:合作型关系主体关系结构3:一体化关系图1"产学研"主体关系结构与利益相关程度和信任程度最高的校企合作组织关系,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一致目标取向和行动取向的有机体,这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关系的理想状态。

  (二)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体性活动内在关系结构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教育质量始终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做着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之时,不能够仅用教育视域去审视问题,应以职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思维去研究职业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去研究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教育、科研和生产,构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体性活动,建构出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有机体系。"产"、"学"、"研"三者的有机联系主线是知识。教学旨在知识授受传递,科研旨在开发知识,生产旨在运用知识。
知识的开发、传递和运用形成交互性的关系系统。因此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发展科研、促进生产相互联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主体性活动关系结构体,如图2所示,三类主体性活动有机结合,拓展职业教育实施条件,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教学是职业院校作为社会教育组织的质性规定,是核心任务。其次,科研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中起着导向性的纽带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与技能的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创新型知识与能力的实践发挥场所;另一方面,科研为"产学"提供合作的实践样态平台,将教学融入生产领域,促进生产和技术革新。第三,生产是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条件和机会,为科研提供创造和孕育机会,为教学提供实践性教学活动和内容。总之,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体性活动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取向,将科研和生产统筹纳入教学平台,使之遵循教育性的主线。

  (三)办学主体的角色定位分析在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中,办学主体及其角色定位,企业与职业院校是内部参与主体,政府则是主要的外部参与主体,三方在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体关系结构系统之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中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如教育部门、产业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与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相关的管理部门,能够积极有效推进一体化的合作进程,利于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长期而稳固的一体化合作关系。政府的管理与调控作用,体现于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目标的宏观规划、政策与法规的供给与保障、办学经费统筹、权威性校企合作平台搭建等。其次,职业院校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中处于核心位置,其角色定位是以知识与技能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并在企业生产过程周期中发挥师生的联合研发作用,扩展社会服务职能。第三,企业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中具有人才培养的"工作本位"的实际导向性作用,具体作用体现于工作实践性岗位和顶岗实习机会的提供、与职业院校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协作、对于教学资源和办学资金的支持等。

  (四)主体组织结构的创新设计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体组织结构创新在于变革传统的主体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结构关系,增强一体化合作体系中各主体的协作关系网络,简化程序性约束,将机械化模式结构进化为有机化组织结构,使之具有多功能和跨等级的团队化特征,信息沟通具有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生产科研孕育和发展科研提供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产学实践样态平台提供知识、方法、创新的场所和活动图2产学研一体化主体性活动关系结构图3机械化等级结构定向性能力非定向性能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一体化要素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运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控制人才评价社会服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与发展企业顶岗实习综合技能实习基本技能实习行业企业参与图5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架构交流优势。

  从国家层面而言,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主体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思路是建立政府统筹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格局和网络系统,包括管理系统、实施系统和协作系统三个层级结构,并在此概念设计中,根据办学主体的参与方式,将办学主体划分为管理主体、实施主体和协作主体三种类型。管理主体即政府,实施主体即职业院校和企业,而协作主体即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决策参谋、监督、评估工作的组织或个人。在产学研一体化组织结构关系的应然模型中,办学主体组织结构创新体现于管理主体中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实施主体中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双主体性(或多主体性)建构,以及管理主体、实施主体和协作主体的多元一体化。

  (五)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创新模式的内容构成要素与环节正确认识和把握模式的内涵,是建构与实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逻辑前提。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内涵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主要包含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制定、一体化要素(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双师队伍、社会服务)、教学运行、管理调控、人才评价等内容要素和环节,如图5所示。

  三、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创新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其运行机制,这包括办学主体、产学研教育活动以及相关一体化要素在实施体系中的互动关系与运行机制。其中,构建合理化的动力协调机制、教学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一)动力协调机制产学研分属不同属性的社会化活动,其活动的主体、运行规律和目的性需求与动力各不相同,所以产学研一体化必然存在矛盾冲突性层面,如教学与生产之矛盾在于人才培养与产品生产的目的性和过程性差异。所以,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在运行机制中必须面对矛盾层面,思索模式运转的内在动力需求和主体利益驱动源,并创新合理的动力协调机制。

  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应遵循互利互惠原则,完善主体利益机制,调衡利益、调配资源并整理规划企业等利益主体的直接利益和补偿利益,确保产学研教育活动的质量和运行稳定性。主体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各方利益和公共关系的协调,以及教育资源主体间调配。

  (二)教学机制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教学机制是实施策略中的重点与难点,目的主要是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以及全面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操作性目标。教学机制主要包括产学研培养计划的制订、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和技术交流导向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首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的计划性定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其中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机制应重视企业的经济行为与教育行为的统一,将职业教育贴近实践生产的优势与特色,完全落实于课程建设的进程中,促进办学主体的协商,完善对接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课程。其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关键职业能力-30-在于合理结构的完善。
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是相互融合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研"就是"做"的具体化形式,应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价值挖掘。所以应注重灵活、适用的理论教学方法,同时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关注实践教学体系的微观操作,在多维度技能内容的难度选取方面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性质特征。第三,技术交流导向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作为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得到足够重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在校企合作平台上的技术交流导向中推进,将专业教师的产学研教育性培训和横向技术科研课题的开展相结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管理机制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包括管理理念的深化和管理体制的健全两个重要部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需要进行管理观念的深化,应该借鉴和引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借鉴和引进。首先,"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的基础与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是在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将人作为管理的对象与资源,去除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对于人本性的掩盖倾向;其次,品牌导向的管理理念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的关键,品牌导向的运行管理机制应在打造专业品牌基础上树立学校品牌以及职教品牌。

  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健全主要在于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管理组织机构以及规章制度的建设。职业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管理工作具有社会开放性和复杂性,这使管理体制的建制以及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应秉承稳定性、灵活性和匹配性等基本原则。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与运行应以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为先导,协调职业院校和企业各方的合作行为。产学研一体化规章制度以文本形式对管理体制进行制度性约束,形成对于学生、教师和企业指导人员行为规范管理意义的系列的法规。

  四、完善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需要政策推力之下构建稳态运行的保障机制,在观念意识层面、政策法规层面和经费筹措层面完善保障机制。

  其一,观念意识层面应具备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首先,应树立职业教育系统观,双重突破教育价值和商业价值,改革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制度。以职业教育的系统观念协调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宏观需求,以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价值与企业商业化价值之融合引领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性思维路径。其次,尊重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规律,构建基于人力资本形成取向并以实用性、技能性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观念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体制。第三,以企业视角审视产学研一体化的契合点,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在企业关注市场和效益同时,兼顾院校的育人价值追求,有效推动双方的合作。

  其二,政策法规环境层面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保障的创新在于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性框架,并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完备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和法规体系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保障,德国在2007年4月1日修订实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就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之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化予以配套性建设,并在法律适用范畴界定、管理机构法律职权、实施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研究机构的法律功能等方面做出明晰。根据《科技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政策的指引,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法规体系逐步整合与提高。

  但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以及企业方的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激励方面,还需要在国外经验借鉴基础上,给予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削减相关的实践性障碍,推进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协同创新发展。其次,明晰制度框架,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组织架构。制度层面的明晰度对于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推进意义至关重要。在模式创新中,应站在实践性制度层面,对于主体组织结构和总体关系架构予以制度性保障和调节,将原有的松散型的临时性合作结构逐步完善至稳定的、延续的制度性结构,实现产学研以替换办学主体与参与者的合作关系结构趋于紧凑和严密。

  最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协调职能密不可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政府应加速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力度,完善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管理体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力之下,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制定具体方式,合理激励和策划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管理体制。其中经济手段包括税收、信贷、价格等宏观调控力。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管理体制创新在于办学环境和办学自主权的市场化灵活释放,并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空间领域给予法律和政策层面指引,实现一体化办学主体的社会化与多元化,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创造政策环境.

  其三,经费筹措保障机制的完善。职业教育经费问题是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运行保障机制的重点和难点。从经费投入与收益的相关性关系而言,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和经费投入形式将影响收益度指标,并关乎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的良性发展。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应完善多元化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从国家财政收入与投入的分配体制着眼,旨在建立与完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投入关系以及发展思路,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建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及国际友好人士或组织的捐赠和投资方式。

  总之,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遵从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基本规律的发展趋势,是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性选择。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走向职业能力本位模式。对于当前以公办学校形态为办学主体组织的职业教育存在形式而言,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还处于创新化的摸索阶段,还存在零散性、局部性和表面性等诸多不足之处,其主体组织建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模式评价机制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6-7.

 

责编:古斯琪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