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思想素质,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17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18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说,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在我国,人们奉行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这与国外的公民教育有所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与内涵建设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应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诸多学者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及其评价已有了较多的理解和研究,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革新与完善。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因为评价对象的思想特征、学习特点、职业目标、心理特征等方面与重点类大学学生群体的区别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走向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评价导向和依据的理论研究,以更好地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指导实践的开展。
一、研究述评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初,在贯彻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的过程中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正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自此展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1]随着1988年3月31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估中发现的两个问题》一文,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才开始逐步走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评估,首次在1988年张耀灿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出,并初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和指标体系,但后来并未获得快速发展。直至2000年以后,教育学术界才逐渐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论进行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获得一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实践问题研究也随之浮至水面。
多年以来,国内众多学者、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其评价已做过部分研究,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这对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有效的"催化剂"或"强心针",也催生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经实践检验证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为了准确有效地了解、掌握已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笔者于2014年8月11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CNKI数字资源系统进行了搜索、统计和梳理,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的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为主题搜索的136篇研究文献(含硕博论文40篇,发表年份分布情况),领域类别分布情况;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为主题的27篇文献均来自高等教育领域,且期刊论文有22篇,硕士论文5篇,发表年份分布情况详。
(三)研究特点
由以上图表可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的研究,有以下特点:(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评价及实践研究则不足;(2)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思政教育"领域,这与青年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备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国家对青年群体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绝对重视有着紧密的联系;(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博士论文较少,只有1篇,硕士论文有24篇,基金论文19篇,这说明相关研究还缺乏深刻的理论研究,课题力度和强度仍需加大,增强创新度;(4)研究的时间相对不均衡,以21世纪研究为主,20世纪及以前的研究较少,2004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家重视、政策倾斜及国务院16号文件的颁布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反思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起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没有。之后很长时间以来,评价德育效果一直采用过程模糊性强、主观随意性大、评论形式单一化的工作总结、个人小结或定性的德育评定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大而空的现象,亟待改革和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90后"青年学生群体个性独立、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自主意识强,自我管理技术和能力不足,大部分不追求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以考研为学业目标,对专业技能的操作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养、社团活动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更感兴趣,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视的今天,加强对此群体教育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反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要性:能构建适应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能否科学、有效的关键。制定具体可行、易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的标准尺度,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科学依据,又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始终处于动态的闭环完善过程,又有所适度开放和进一步发展,保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和调控,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必要性:能重构新形势下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评价体制
前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已在某些高校或某些部门开始试行,但是,由于这一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许多理论上的问题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都还未得到解决。[2]对此,我们要认真查找存在问题,探寻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重构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评价体制,推动学生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坚持全面发展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原则,与时俱进,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时代内容和生命活力。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体、个体的自我独立性。因此,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应用型人才评价的目标,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现实诉求的途径。
(三)时效性:能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效能性
一方面,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日常繁多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在高校教师群体里是相对最频繁的,对学生的思想、品性、生活、人格、心理、兴趣、需求等相对了解,与学生的关系普遍比较密切。与学术性高校学生相比,应用型本科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相对较为弱势,对他人相助的依赖性强,对辅导员的依赖性则更强,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父母的角色转移到了辅导员身上。另一方面,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过程中,争取辅导员队伍的积极参与和实施评价过程,针对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体系进行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人性化改革完善,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的效能性。
(四)客观性:能建立用人单位、公众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踏入社会的节奏还要更快些,社会用人单位就是教育的雇主,雇主评价对于对象的培养方向起着关键的需求方向作用。在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实习锻炼之际,通过用人单位、公众舆论评价,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目标管理。其中,过程性较多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目标则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因此,融入多方互动、过程监控、共同构建的第三方综合评价机制,能促进大学生、高校与社会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机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反思的主要内容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教育评价也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反思、重构和革新。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集中性反思。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元理论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要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必须先从理论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身进行深入探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科学多样性的评价标准、扩大质量评价参与度、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元理论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现代化科学系统理论为研究理念,立足于研究问题的理论现状和实践发展,深化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出发点,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