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武安花灯又称为许家湾花,因其流传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许家湾一带而得名。据玩灯传承人介绍,相传武安花灯最早源于牧童在山上安草把把的游戏,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游戏形式稍加改动,用民间小调、山歌等曲子加入表演,受到群众欢迎,并逐渐发展成为祭祀性舞蹈,之后通过玩灯艺人的加工改造,增加了对戏曲内容和形式的"移植"和借鉴,发展成为后来的戏曲形式,由于表演者手中都持有颜色绚丽的灯笼,因此命名为"花灯戏"。后来因演出时常用十二盏五彩花灯,所以又叫十二花灯戏。花灯戏演出时间多在农历正月至二月初,是村民农闲时节的娱乐项目,与春节闹年相结合,增添了花灯的喜庆色彩,形成良好的节日气氛。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对羌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正在积极开展,因此有人说许家弯灯戏是羌族灯戏,当然许家弯地处羌族聚居地的边沿地带,不排除参与灯戏表演的确实有部分是羌人,但是,许家弯灯戏真是羌文化的遗存吗?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尝试找到相关的依据来加以阐述。
一、武安花灯的表演形式
武安镇是墩上乡政府所在地,武安与茂汶县土门乡接壤,传说武安花灯是从茂汶县流传过来的,虽说都是羌族聚居地,但据课题组考证,从锣鼓节奏到表演形式和表演服风格,其更多具有汉族灯戏的特征。
武安花灯的表演较为简单,大体内容是由九人或十二人组成的舞蹈,其内容表示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由天门土地带路,下凡拯救受苦大众。因此其表现了对神灵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灯自形成花灯戏以来,逐渐参与到当地人的节日生活中,并被慢慢地宗教形式化,成为当地人眼里吉祥和神圣的象征。花灯上街后,每家每户都要请到自己家去表演,据说能驱逐瘟疫,战胜邪恶,使新年人畜安息,五谷丰登。
花灯的角色比较简单,传统的花灯戏全部由男性扮演,与中国戏曲中的人物有相似的构成特点。一是扮演天门土地者,手拿扇子,类似戏曲中的"老生"角色。扮演"叫花子"的身着破衣衫,类似戏曲中的"须生"角色。四个男性演员手持大刀,均为"花脸"人物。扮演仙女的男演员,一手拿彩帕,一手提灯笼,类似"花旦"角色。四个人间善男子手拿扇子,类似戏曲中"小生"角色。
花灯在表演时,需要彩灯、刀、帕子、扇子等道具,还需要锣、鼓、马锣、大钹、铛铛、唢呐等乐器构成伴奏乐队。表演者手持彩灯、彩帕、刀、棒、竹竿、鞭子等道具,画着彩妆,穿着彩服,敲锣打鼓跳起来,唱起来,具有很强的喜庆效果。"解放前花灯在演出之前,先要到庙里去参神,然后上街耍灯,接着老百姓将花灯请到家中堂屋里表演,然后挂红放炮,送礼封,花灯会从街前请到街尾,之后才扯个圆圈唱花灯戏",供居民欣赏娱乐。
花灯戏在表演之前,通常是锣鼓声起,表演天门土地的演员出场,之后引出四个手持大刀的"花脸"演员,表演"大刀舞",其队形变化主要是转圈、交叉、四角站位等,显示威武场面,用以驱逐邪魔。音乐采用花灯锣鼓《武安岭岗》(谱例一)。这场武戏全是由锣鼓节奏构成,其中"冬"、"共"为鼓的声音,只是敲击的部位不同,"冬"更清脆,是敲击鼓身,"共"更厚实,是敲击鼓面的声音。"壮"是敲击大锣的声音,"冷"是敲击马锣的声音,"丑"是敲击大钹的声音,当然很多时候也是打击乐器一起敲响。
在一阵锣鼓声之后,如开场舞一般的大刀舞表演完成,演员纷纷退场,之后扮演仙女和善男子的四对男女上场,主要队形为双排、圆圈、对舞等,采用音乐为花灯调,包括《一条枪》(谱例二)、《白花山》、《白花公主》、《龙凤配》、《审土地》等。《一条枪》也以锣鼓声开始,之后是明显的汉族灯调,多段结构,音乐高亢嘹亮,音程进行中有很多的三度、四度,乐句结束音也总以二分音符出现,旋律风格明朗喜庆,而歌词带有"哪"、"呀儿呀"、"来嘛""依儿呀"、"啊"等衬词,从这些特征来看,其音乐与歌词均具有明显的汉族灯调特征。
二、武安花灯的舞蹈特点
花灯舞蹈的特点是用碎步走路,上身控制,给人以飘逸、秀美的感觉。花灯的基本动作主要有三个:
1.碎步走(共四拍)
第1-2拍左手提灯笼至二位,右手拿红帕至右下侧方,脚一抬一步碎步前进,如图一。第3-4拍重复以上动作;第5-8拍抬换左脚做以上动作,其余部位动作不变,如图三、四。
图一--图四
2.甩跨步(共四拍)
第1-2拍上左脚同时左胯向左甩出,左手前后随着节拍摆动,右手挥大臂摇扇至胸前同时两肩上下抖动。(一拍一下)第3-4拍右脚往前走一步,同时向右甩胯,上身动作不变,如图二。
3.挥刀砍杀(共八拍)
第1-2拍右上拿大刀举至右上方,左手提襟,做前吸腿跳;第3-4拍右脚落成踏步跪,大刀从上往下砍。
上述基本动作在具体运用时,也可凭借情绪和场景的不同即兴发挥,总体来看,观众并不会对动作的美丑做过多要求,主要还是在于表演和故事情节,舞蹈动作只是使表演更加生动和自如。而从基本动作的风格来看,以碎步为主要动作基础,以及舞动大刀、扇子、帕子等动作,均与汉族灯戏的舞蹈动作相同,喊文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结语
武安花灯是北川墩上乡许家弯一带特有的民间戏曲,其表演形式直白、通俗,表演内容积极健康,是乡民寄祭祀和娱乐于一体的活动。武安花灯的锣鼓节奏、音乐特点和歌词特点均表现出浓厚的汉族灯调的特点,而其舞蹈动作简洁大方,以碎步为基础的主要动作特征也是汉族民间舞的典型特征,因此,笔者研究后认为,武安花灯是中国传统汉族灯戏的遗存。武安花灯的演唱形式丰富,有独唱、领唱、合唱、对唱、帮腔等,借鉴了川剧中各种角色的表演方式,但乡土气息更加浓郁。传统的花灯戏曲目大致有60多首,但很多曲目由于歌唱内容的时代变迁及传承人的更替已经失传,目前能较为完整传唱的曲目大约还有30余首,且其中部分曲目因为段落繁多,内容古旧,不利于青年一带传唱,也有失传的危险。根据这一现状,作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研究者,有义务在武安花灯的传承方面做出一些努力,真实记录其传统风貌,促进其健康生态的发展,所幸武安花灯已于2007年被列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有所期待。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