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基于机制的解释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29 22:43:11

    一、列宁理论及其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对比在 《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列宁第一次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在另一个地方,列宁指出: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从列宁的论述来看,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各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上的不平衡,它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所谓资本主义不平衡,主要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确切地说,指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虽然资本主义不平衡也可以解释生产关系等方面,但从列宁的论述来看,其基本的原因指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平衡。因为列宁所着重关注的问题是国家 "实力",它们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基本因素。 "瓜分只能 '按实力'进行。而实力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变化的"。 而国家实力必须追因到现代工业的发展程度,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发达国家,那些现代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则被称之为落后国家。这里,现代工业不发达,主要指涉的就是 "资本主义"的不发达。所以,列宁也曾认为,俄国的不发达,主要是因为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够。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虽然也涉及到每个国家内部的不平衡,但它主要指涉各国在工业发展方面的不平衡。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平衡是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 《帝国主义论》中,列宁强调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工业部门和各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跳跃式的。"国内部后讨论世界范围的顺序,可以确认,由于资本主义在一国内部就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由此决定各国之间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但是,尽管一国内部存在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但资本主义不平衡这一概念本身主要指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也是列宁在解释不平衡表现的时候,往往用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来予以阐述。
  第三,列宁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理论的目的是用来证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发生战争,并从而为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提供理论依据。列宁提出这一判断首先针对的主张是欧洲联邦口号。
  1915年的 《论欧洲联邦口号》认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里,列宁尚未得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率先突破的结论,因此,社会主义也可能率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胜利。但到了后来,列宁敏锐地注意到,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收买,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可能性远远低于落后国家。因此,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落后国家---最先实现。列宁的洞见为十月革命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石,而且直到今天,其理论仍然能够正确地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现实。但要看到,列宁的论述总体上是针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而做出的论述,尚无法看到此后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态势。
  如果我们将列宁去世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状况来与列宁的论述相比较,仍然可以发现列宁理论的侧重点与今天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焦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第一,尽管列宁的论述中,既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也有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但更侧重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它表现为霸主权力的转移。毫无疑问,实力对比和霸权转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状况来看,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还有更深层面的结构性特征,那就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要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问题更为基本,而且这种不平衡还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第二,列宁的结论方面强调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可能性大大减少,而帝国主义对不发达国家的总体支配却构成了更为基本的问题。第三,列宁最初指望发达国家率先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虽然后来也曾提到无产阶级可能率先在落后国家实现,但列宁是以 "可能性"来讨论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而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落后国家普遍爆发革命以及发达国家无一成功的革命证明,落后国家的革命不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是具有必然性的本质特征。
  总之,列宁有关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论述仍然成立,但列宁的关注重心却非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焦点问题,比如尽管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但这无损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也发生战争,但不发达国家的民族独立战争以及革命更具有结构必然性。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特征提醒了我们,对于列宁理论做出细节上的深化和解释存在着客观上的必要。
  二、列宁的提示与机制解释从理论形式来看,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列宁总体上局限于描述,并未给出完整的理论证明,其所证明这一规律存在的主要方法是事实举例。比如,在 《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列宁指出: "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增强要比英、法快两三倍;日本要比俄国快十来倍。"在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向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提出的提案》中,列宁指出:"这些大国最近几十年来不但发展得异常迅速,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发展得极不平衡。"在 《帝国主义论》中,列宁用一些具体工业发展的不平衡现实来说明这一理论。"铁路网的分布,这种分布的不平衡,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是全世界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结果。"此外,他还用英国试图成为 "世界工厂"的企图破灭的事实来作事例。以上这些都是一些现实例证的归纳证明,而不是内在要素的解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列宁没有理论,事实上他仍然提示了几种可能的理论解释要素:第一,生产资料私有制。"战争同私有制的基础并不矛盾,而是这些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是不可能平衡发展的"。这里,列宁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私有制因素。这一因素与垄断因素相结合,使得战争不可避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当然与不平衡相关。
  第二,资本主义垄断因素。在有关帝国主义的论述中,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中垄断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都同时给予了强调。但列宁并未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对应的逻辑关系,因为列宁显然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却是贯穿整个资本主义的。因此,垄断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但是垄断却促使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更为加剧。
  垄断,寡头统治,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 这一切产生了帝国主义的这样一些特点,……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①此外,针对有人对落后国家最先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质疑,列宁还用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发展不平衡来辩护: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任何一个懂得现代科学的人,如果有人问他 "各个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平衡地或谐和均匀地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是否可能",他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从来没有而且不会有什么平衡,什么谐和,什么均匀。
  在每个国家的发展中,都是有时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这一方面、这一特征或这一类特点特别突出,有时是另一方面、另一特征或另一类特点特别突出。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不平衡的。②列宁所提示的理论解释要素并非一种完整的理论证明,它们在列宁有关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理论中仅仅属于一些零散的解释因素。一般意义上的发展不平衡并不能直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因为从理论形成的角度来看,一般规律本身只是各种具体情况或特殊规律的归纳。它本身有待具体情况或特殊规律来解释,而不能构成具体情况或者规律的形成要素。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垄断虽然可以构成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解释要素,但仅仅是这些因素仍然无法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会以一种地域的形式出现。总之,列宁所提示的几种解释因素虽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但它们在列宁的理论中尚未融合成一种完整的机制解释逻辑。所谓机制解释,指的是对各种因素作用关系的一种分析,它不等于一般化的理论论断,也不满足于经验事实与数据的堆砌,而是有机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彼此密切啮合的解释模式。乔恩·埃尔斯特认为,"社会科学解释的对象应当是 (局部的)机制,而不是 一般的这一论述有武断之嫌,但也侧面说明机制解释的重要性。
  本文试图对列宁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给出一种机制上的解释。这种机制解释包含了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关的因素: (1)历史起点上,资本主义大工业起源于单个地域造成了最初的不平等,并令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呈现出显着的地域因素; (2)在生产关系方面,市场限制使得机器大生产在挤压小生产的同时,又使得机器大生产无法同时均匀扩展至全球;(3)在上层建筑方面,民族国家作为一个集体的共同利益实现机构,使得一个国家范围之内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成某种程度上的利益统一体,而共同构成了对其他国家的压迫,从而构成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维持因素。在接下来的几节中,我们分别来考察这几个层面上的因素。
  三、工业化的历史起点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基本表现是全球两极分化。尽管一个国家的收入高低的形成有诸多具体的历史因素,但撇开少数依赖资源的因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因素在于生产力的差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抵属于工业化已经完成的国家,而不发达国家大抵是工业化尚未完成或者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国家。这种基本对立提示我们,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层面上的差距与对比。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与地区由于机器大生产具有的生产率上的优势,决定了工业化国家在财富创造能力上大大超出不发达国家。
  机器大生产相对于小生产的优势是一目了然的,但是,这种优势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上的地域差距,却并非顺理成章。因为,我们完全有可能设想这样一种逻辑上可能存在的反事实情况:假定机器大生产与小生产的这种对立在全球均匀分布,如此,尽管一国内部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但却从全球层面来看,这种对立并未造成地域上的不平衡。这样,我们有必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阶级上的对立和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为什么这种阶级对立与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会演化成地域上的差异与民族之间的对立呢?显然,直接的解释就是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有关。
  第一,资本主义最先仅仅诞生在某一个地域,而不是在全球各地同时产生。初看上去,这一地域性特征似乎无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究竟最先产生于西欧还是亚洲,对于资本主义本质来说是一种偶然,它应当不影响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解释。但这种忽视历史而追求纯粹意义上的 "资本主义"的理论解释的自洽是一种幻觉,将误导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解。因为先行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将获得更多的先发优势,它可以通过学习和保持市场结构中的优势来积累更多的资本与技术,并从而维护其优势。这一学习与积累过程对于资本主义不平衡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造成了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相对于这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虽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相反的作用---后发优势,但这种后发优势仅仅在少数正处于追赶过程中的国家中比较突出,而对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后发优势并不能起作用。总之,资本主义不能---或者退一步说,没有---在全世界自发同时产出这一事实本身,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一重要的历史起点,并为后来这一趋势的维持奠定了基本格局。
  第二,资本主义存在着一个扩展的过程,过程因素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从棉纺织业向其他工业扩展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从英格兰逐步向世界其他地域扩展的过程。理论上,在仅仅只考虑工业化过程中资本转移的因素,我们不妨设想,工业化可以在全球扩展并达致平衡。但是,即使是这一纯粹理论上的扩展也需要一个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那些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之中和尚未启动工业化过程的国家之间就形成了生产率的差异,这种生产率的差异就表现为资本主义在地域发展上的不平衡。许多经济学模型并不考虑时间或者说历史因素。但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时间因素构成一个重要的变量。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扩散的进程放慢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持续提高,一些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梦想被一再推迟。直到工业化启动已经数百年的今天,我们仍然难以预计一些落后国家启动工业化的时间表。
  第三,资本主义扩散的地域选择直观地体现出资本主义扩散过程的趋势,并影响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地域表现。资本主义最开始在英格兰产生,然后接着在法、德等西欧国家---地域上最接近英格兰的地区---扩散;此后,资本主义一方面往东欧、俄罗斯扩散,另一方面则向西扩散至北美;接下来,继续向日本、拉丁美洲等剩余地区扩散。在这一资本主义的扩张图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资本主义由近及远扩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里存在着诸多的解释,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往往从文化中寻找原因。笔者倾向于认为,文化因素虽然重要,但资本主义扩散涉及以不同的文化,那么资本主义的扩散成本应当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显然,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转移的成本,地域的接近使得资本主义工业更容易以由近及远、先海上后内陆的方式转移。
  四、市场限制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机器大生产与小生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本质,而资本主义起源于某个特定的地域又决定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过程中的不平衡。如果仅仅只有这两个因素起作用,那么我们有理由指望,尽管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但资本主义在全球扩散的过程中,就是在逐渐向平衡靠拢的过程。当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了统治地位后,那么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就会消灭,全世界将在地域上实现了发展平衡。剩下的就仅仅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资本主义在全球实现了平均利润,全球资本家联合起来,而全球工人的利益也均质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被分裂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不再有地域上的差异。自工业革命至今,资本主义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虽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扩散至全球,但是前述设想中的资本主义工业全球均匀发展却未实现,不仅如此,全球两极分化还愈演愈烈。历史起点的差异仅仅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与后实现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但不足以说明这种差距的扩大。由此可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还有更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这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市场限制。
  市场规模对于资本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起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世界市场的存在,亦即一个相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的存在,从而为大工业提供了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 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它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 利用自然力来为工业服务,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世界市场的存在使工业革命得以产生,但是这一世界市场并非没有边际,相对于机器大工业扩散的内在需求来说,这仍然是有限的。这里的市场限制指的是全球市场的规模有限,它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表现。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日益扩大的生产与人民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在这一体系中,由于所创造财富与购买力大都为资本家私人所有,而资本家不可能消费其全部利润;另一方面,工人虽然有需求,但由于分配的不均衡使得他们缺乏购买力,亦即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表现为市场容量的有限。这种市场限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有如下意义:
  第一,市场限制决定了机器大工业在蚕食着小生产的市场,逐步消灭小生产并令剩余的小生产屈服于资本主义大工业。一部分小生产者破产,他们将进入到大工业体系中成为工人或者服务行为,而没有进入以大工业体系中的小生产者则由于市场受到大大压缩而不得不陷入贫困乃至难以生存的境地。这里我们不妨引用恩格斯1892年9月22日致尼·弗·丹尼尔孙逊信中的一段话:
  您抱怨机器生产的产品在排挤家庭工业的产品,从而破坏着农民赖以生存的副业生产;可是,这里我们涉及到一个资本主义大工业全然不可避免的后果:国内市场的建立 (《资本论》第24章第5节),---这是我当年在德国亲眼看到的现象。就连您所说的不仅使农民的家庭纺织业,而且使农民的亚麻种植业遭到破坏的棉纺织工业产品的推广这种现象,在德国从1820年直到现在就一直存在着。总之,关于问题的这一方面,即家庭工业和与之有关的农业部门的破坏,我看,实际上对你们来说是这样一个问题:俄国人必须作出抉择,他们的家庭工业是由本国的大工业还是由英国商品的输入来消灭。如采用保护关税政策,这就要由俄国人来完成;如不采用保护关税政策,就要由英国人来完成。在我看来,这一切是显而易见的。
  据您统计,大工业和家庭工业的纺织品总产量没有增长,而是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有所下降,这不仅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如果您得出另外的结果,倒是错误的了。当俄国的工业还局限于国内市场时,它的产品只能用于满足国内的消费。而国内消费只能是缓慢地增长,而且据我看,在俄国目前的条件下,还很可能下降。要知道,大工业所造成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它在建立本国国内市场的过程中,同时又在破坏这一市场。它在建立国内市场时,破坏着农民家庭工业的基础。但是,没有家庭工业,农民就无法生存。他们作为农民在遭受破产,他们的购买力降到最低点,而他们作为无产者在还没有适应新的生存条件以前,对新出现的工业企业来说,将是极为匮乏的市场。恩格斯的这段话清楚表明,由于人均消费纺织品无法显着提高,因此市场总量并未扩大,甚至有所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工业的停滞,而是意味着手工业的萎缩。可以这样说,市场规模迫使大工业与小生产短兵相接,从而以前者压缩后者空间的胜利而实现了工业化的扩展,也实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市场限制也意味着大工业不可能无限制地在全球扩展。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市场需求大体固定的情况下,大工业毫无阻碍地扩散。在固定的市场规模下,大工业所能够限制的工厂数目总是一定的,这也意味着那些尚未工业化的地域即使能够获得相关的技术、管理乃至资本,也未必能够进入到某个工业化的产业。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所指出的,大工业虽然具有 "突然地跳跃式"的扩展能力,但销售市场仍然将对这一能力构成了严重的限制。如果我们将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因素考虑在内,市场上所能够容纳的工厂数目不但不会增加,而且会下降。即使长期来看,市场规模能够有所增长,但仍然远低于工业化后生产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的提高更加凸显出市场规模的有限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
  第三,市场限制还意味着一些小生产者无法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时,不得不仍然停留在小生产 (这主要是农业小生产)内,忍受极其残酷的市场挤压过程。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市场限制而技术提高的大工业难以再吸收人员,小生产者更加难以进入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国家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化,虽然这些国家在经济制度方面已经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差无几了,甚至可以说,这些国家已经存在着某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经济制度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化。因为全球市场的有限,这些国家的工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立足,已经破产或者濒于破产的小生产者由此无法进入到工业中,只能局限于其市场渐渐缩小的原有产业中。历史上看,它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原来所赖以谋生的家庭工业的消亡,原来农民通过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来谋生的生存方式不得不改变成单纯依赖农业谋生。
  最后,市场限制还意味着在市场有限的情况下,一部分资本家和资本主义企业将采取垄断的手段来获得更高的利润。由于全球范围内垄断企业往往局限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这种垄断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有着重要的加深与维持作用。关于垄断的含义、表现及其发展,列宁在 《帝国主义论》中给予了深刻的阐述,这里不予赘述。此处所需要强调的是,垄断由于将非垄断情况下的利润都集中到金融寡头之中,而这些金融寡头由于多数分布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中,这使得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更为突出。因此,垄断虽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但却加深了它的矛盾,并令其存在并得以更为长期持续下去。
  五、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基本上是一个经济规律,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一经济现象仅仅只是经济要素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重要的政治条件,这一不平衡的现象也很难稳定维持。这一政治条件就是民族国家的作用。民族国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民族国家仅仅只是被动地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民族国家对于经济的作用是极其深远的。
  国家作为一个地域范围内的统治机器,在界定劳资关系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从一国范围来看,它是马克思所称之的资产阶级共同事务委员会,维持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与政治统治秩序。而当资本主义扩散到全球并且实现了其全球统治后,国家就并不单纯是一国范围内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委员会,它还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构成民族压迫的工具,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最重要的执行者角色。具体来说,可以这样理解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关系:
  第一,地域上的空间一致,使得国家利益为表现形式的民族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大过全世界范围内的阶级利益,从而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确立了政治基础。
  民族利益的差别与民族矛盾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对立与阶级矛盾。但是,这种利益在实现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因素,使得长远的、根本的阶级利益为当前的民族利益所掩盖,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当两种利益存在着重大的冲突时,而冲突发生期间出于各种原因,民族利益往往能够压倒阶级利益而构成一个社会的行为取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民主党的纷纷转向和和抗日战争期间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判别,中国共产党的做法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对无产阶级利益的背叛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我们在评判时也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基本原则。但是历史事实本身说明,民族利益在一定时间内是能够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政治基础。而民族国家作为这一利益的执行机构,在维护本国的民族利益以及所隐含在民族利益背后的本国统治阶级利益时,将不惜对其他民族国家实施利益的掠夺或斗争。这种政治斗争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有着两种不同的作用方向。对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来说,由于自身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中的优势一端,因此其国家机器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作为是极力维持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一趋势,甚至想方设法拉大两极分化。而不发达国家则试图独立自主发展自身,减轻或弱化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今天,两者之间的斗争构成了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可以说是不发达国家所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但也要看到,由于两极分化的加重,发达国家在维持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支配国际政治经济的基本格局仍然没有变化。
  第二,民族国家还构成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收买工人阶级的手段,当代,它以福利国家的形式而实现一国内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暂时妥协,从而共同联合起来剥夺不发达国家。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个国家形式的新表现,其基本内容就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基本前提下,通过国家来为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公民支付福利,从而实现资本主义的统治。从一国内部来看,福利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收买工人阶级。但仅仅局限于一国内部的观察并不能完整把握福利国家。历史上,尽管完整形态的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以完善和确立,但其萌芽很早就已经出现。列宁在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工人贵族在分享垄断公司超额利润的事实。 事实上,恩格斯更早就意识到这一点。
  1858年10月7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指出: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总之,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来看,福利国家不能简单地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来来理解,而应当从全球资本主义统治体系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用以收买其国内工人阶级的利益,并不限于工人自己的所得,而是对全世界其他民族的利益。今天,一些发达国家的普通服务工人的工资要远远超出第三世界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几倍乃至和十倍,这绝不可能是其社会劳动时间的增多或者劳动复杂的程度高,只可能是全球经济不平等的产物。总之,福利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全球统治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同时又使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人与其统治阶级结成利益共同体而共同维护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第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造就与维护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方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有利润就会不择手段的倾向却并未改变。民族国家的作为对于一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起源以及不平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看,民族国家造就所谓 "西方的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者指出,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欧洲历史上的贸易表现并不优于亚洲,而只有将政府支持下的武装贸易和海外殖民考虑进来,欧洲才能够在发展上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可以说,从一开始,民族国家的武装暴力就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挂上了钩。此后,资本主义虽然鼓吹自由贸易与和平贸易,但往往在自由贸易与和平贸易不能达到其目的的时候就用上武力,鸦片战争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
  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维持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做法相对比较隐蔽,多数时候更多运用的是一些和平的、貌似平等的做法来实现其垄断利益。这突出的表现就是制定国际经济规则,控制世界银行、IMF等国家机构、维护知识产权等西方优势利益,在资源利益、气候谈判等斗争场所尽可能为发展中国家设置障碍,等等。但是也要看到,在涉及其重要利益的特定时刻,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仍然会直接通过武力手段来直接攫取超额垄断利润,美国入侵伊拉克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六、结语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的一个基本现象。自从列宁提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一规律以来,国内理论界的研究大抵着重于探讨这一规律的应用和推衍,而对于这一规律的内在机制则相对忽视。本文试图对此做出一个初步的简要探索。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与其规律仍然发挥作用,其关键的机制在于历史起点、市场限制与民族国家这三个重要的解释因素。当然,我们并不能够否认,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推进资本主义不平衡的因素:比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额劳动力成本、信息技术对于交易成本的降低、资金的流动、知识的扩散或者一些落后民族国家在发展本国工业的努力,等等。本文无法一一考察这些因素,也难以对这些不同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动力方向进行细致的分析,但从当前全球两极分化的趋势来看,本文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三种关键要素仍然发挥着基本的结构性作用。
  一旦我们把握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当今世界的各个基本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解释。比如,我们从这些机制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全球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必然结果;农民问题从根本上是两种基本力量的结果:市场规模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实现工业化,同时大工业和资本主义大农业在世界市场上对于小农的挤压迫使小农破产,由此导致各种与农民相关的政治经济问题;当代民族主义不能仅仅从文化或种族中寻找其起源,而它的真正根本是民族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反应在政治上的表现;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收买无产阶级所产生的制度化政治结构;当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衰朽 (塞缪尔·亨廷顿语)的具体原因多样,但总体上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大格局下发达国家的政治操纵和内部无法工业化所导致的政治要求的双重挤压的结果。本文无法在这里展开这一规律的具体应用,更多的讨论将有赖于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

责编:古斯琪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