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谈谈医疗设备学课后感想
20世纪,记录了放射学的兴起、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同时也记载着医学影像设备孕育、产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X线发现伊始即用于医学临床,首先是用于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以后又逐步用于人体各部分的检查。与此同时,X线设备相继出现。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X线管。20世纪10~20年代,出现了常规X线机。其后,由于X线机械 (主要是X线管和变压器)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及人工对比剂的不断开发利用,尤其是体层装置、影像增强器、连续摄影、快速换片机、电视、电影和录像记录系统的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中、末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称为放射诊断学或放射学 (radiology)。
1972年,英国工程师汉斯菲尔德 (G·N·Hounsfield)首次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用于颅脑的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机。这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X线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问世,是1895年X线发现以来医学影像设备的一个革命性进展,为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学奠定了基础。CT机以横断面体层成像,无前后影像重叠,不受层面上下组织的干扰;同时由于密度分辨率显著提高,能分辨出0.1%~0.5%X线衰减系数的差异,比传统的X线检查高10倍~20倍;还能以数字形式 (CT值)作定量分析。
近30年来,CT设备的更新速度极快,扫描时间由最初的几分钟向亚秒级发展,图像快速重建时间最快的已达0.75s(512×512矩阵),空间分辨力也提高到0.1rnm量级;宽探测器多层螺旋CT或双层螺旋CT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大孔径CT可兼顾日常应用与肿瘤病人定位,组合型CT可在完成CT检查后直接进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 (PET)检查,使CT的形态学信息与PET的功能性信息通过工作站准确融合,可以更准确地完成定性与定量的诊断。
平板探测器CT目前尚在开发阶段,一旦技术成熟,从机器设计、信息模式、成像速度、射线剂量到运行成本都会有根本的改变,将会引起CT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20世纪80年代初用于临床的磁共振成像 (MRI)设备,是一种崭新的非电离辐射式医学成像设备。MRI设备的密度分辨力高,调整梯度磁场的方向和方式,可直接摄取横、冠、矢状断面和斜位等不同体位的体层图像,是其优于CT的特点之一。迄今,MRI已广泛用于全身各系统,其中以中枢神经、心血管系统、肢体关节和盆腔等效果最好。近年来,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3.0T的磁共振(MR)成像设备,这种MR设备的梯度场强可达40mT/m,切换率可达150mT/m/s,从而可使回波时间更短,每次脉冲重复时间可获得更多的层面,而且不易受运动的影响。中场超导 (0.7T)开放型MRI进一步普及,它便于开展介人操作和检查中监护病人,克服了幽闭恐惧病人和不合作病人应用MRI检查的限制。双梯度场技术可在较小的范围内达到更高的梯度场强,有利于完成各种高级成像技术,如功能成像、弥散成像等。降噪措施和成像专用线圈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如功能成像线圈和肢体血管成像线圈等。腹部诊断效果已接近和达到CT水平,脑影像的分辨力在常规扫描时间下提高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