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医药学论文:考研专业内科学试题汇集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10-19 19:37:55

 

考研专业内科学试题汇集 心肌梗死的 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治疗 答 :临床表现: (一)先兆:突然发生或出现较以往更剧烈而频繁的心绞痛,心绞痛持续时间较以往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缓、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梗塞前心绞痛)。如此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更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塞。 (二)症状: 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之感。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 3.胃肠道症状 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4.心律失常 :尤其24小时内。以室性心律失常为最多,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如室性过早搏动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主要是心原性,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神经反向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为次要的因素。6.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为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和顺应性降低所致。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进而发生右心衰竭的表现,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痛和水肿等。右心室心肌梗塞者,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三)体征 心脏浊音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心包摩擦者,发生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者,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发生心室间隔穿孔者,胸骨左下缘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出现有关的体征和血压变化。
辅助检查:(一)白细胞计数 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 (二)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维持1~3周。(三)血清酶测定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发病6小时内出现,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后消失,阳性率达92.7%。谷草转氨酶(AST或GOT)发病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至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发病后8~12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才恢复正常。肌酸磷酸激酶有3种同工酶,其中CK-MB来自心肌,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到100%和99%,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常用于判定梗塞的范围和严重性。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其中LDH1来源于心肌,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小时总乳酸脱氢酶尚未出现前就已出现,可持续10天,其阳性率超过95%。(四)肌红蛋白测定 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CK出现时间略早,在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CK快,多数24小时即恢复正常。 (五)其他 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或重链,血清游离脂肪酸,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均增高。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应激反应,血糖可升高,糖耐量可暂降低,约2~3周后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一)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二)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四)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五)主动脉夹层分离 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22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并发症】(一)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二)栓塞现象:常见部位是脑、肾、脾和冠状动脉。(三)心脏其他并发症 心肌脓肿常见于金葡菌和肠球菌感染,二尖瓣脓肿及继发于主动脉瓣感染的室间隔脓肿,由细菌毒素损害或免疫复合物的作用而致的心肌炎等。非化脓性心包炎也可以由于免疫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四)菌性动脉瘤:以真菌性动脉瘤最为常见。(五)神经精神方面的并发症:临床表现有头痛、精神错乱、恶心、失眠、眩晕等中毒症状,脑部血管感染性栓塞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及由于颅神经和脊髓或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偏瘫、截瘫、失语、定向障碍、共济失调等运动、感觉障碍和周围神经病变。(六) 其他并发症还有免疫复合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和急性或慢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答 :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肾、肺等处的栓塞。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①呼吸困难。②心前区痛,多在劳累后出现,似心绞痛。③乏力、头晕与昏厥。④心悸,由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所致。⑤心力衰竭,多见于晚期患者,由于心肌顺应性减低,心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高,继而心房压升高,且常合并心房颤动。晚期患者心肌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心力衰竭与猝死。常见的体征为:①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有抬举性冲动。或有心尖双搏动。②胸骨左缘下段心尖内侧可听到收缩中期或晚期喷射性杂音,向心尖而不向心底传播,可伴有收缩期震颤,见于有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凡增加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洋地黄类、异丙肾上腺素(2µg/min)、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作Valsalva动作、体力劳动后或过早搏动后均可使杂音增强;凡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血管收缩药,β受体阻滞剂,下蹲,紧握掌时均可使杂音减弱。约半数患者同时可听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③第二音可呈反常分裂。限制性心肌病 的临床表现:起病比较缓慢。早期可有发热,逐渐出现乏力、头晕、气急。病变以左心室为主者有左心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如气急、咳嗽、咯血、肺基底部罗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等;病变以右心室为主者有左心室回血受阻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腹水等。心脏搏动常减弱,浊音界轻度增大,心音轻,心率快,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失常。心包积液也可存在。X线检查示心影扩大,可能见到心内膜心肌钙化的阴影。心室造影见心室腔缩小。心电图检查示低电压,心房或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心房颤动,也可在V1、V2导联上有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内膜增厚,心尖部心室腔闭塞,心肌心内膜结构超声回声密度异常,室壁运动减弱。
25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26 肺心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肺心病基层诊断参考条件 :1.慢性胸肺疾患或/和具有明显肺气肿征。 2.气急、发绀能除外其它心脏病所致者,或出现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的神志改变。 3.剑突下明显增强的收缩期搏动或/和三间瓣区(或剑突下左侧)心音较心尖部明显增强或出现收缩期杂音。 4.肝大压痛,肝颈反流征阳性或/和踝以上水肿伴颈静脉怒张。 5.静脉压增高。 6.既往有肺心病史或右心衰竭史。以第1条为基数,加上第2-6条中任何一条即诊断为肺心病。 附1:慢性肺心病X线诊断标准一、右肺下动脉干扩张: (一)横径≥15mm; (二)右肺下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 (三)经动态观察较原右下肺动脉干增宽2mm以上。二、肺动脉段中度凸出或其高度≥3mm。三、中心肺动脉扩张和外周分支纤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四、圆锥部显著凸出(右前斜位45°)或"锥高"≥7mm。五、右室增大(结合不同体位判断)。具有上述五项中的一项可诊断。  
27 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标准
28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29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30肝硬化的临床表现522
大肠癌的转移途径
42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癌临床表现的异同
43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学分型和临床同表现
44肠结核的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
45溃疡性结肠的临床分型

能够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按发病机理可以分为造血不良、红细胞破坏过多和急慢性失血。造血不良又分为骨髓增生不良、造血原料不足等。由于贫血血蛋白养活红细携氧的能力下降,引起组织、器官缺氧,机体通过增加心率、心搏出量、呼吸频率和幅度来代偿缺氧,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贫血症状的有无及轻重主要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发生的速度,同时也与病人年龄、有无其他心肺疾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有关。
1、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为皮肤、粘膜、指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为贫血的早期表现。(2)轻微活动或情绪激动以后即有气急、心率增快,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查体发现心脏扩大,心尖部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3)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甚至腹泻,部分病人可出现舌炎。(4)早期可出现多尿,严重时可出现浮肿甚至氮质血症。月经失调(闭经)和性欲减低也常见。2、实验检查:在非高原地区,血红蛋白含量成人男性<120g/L,成人女性<110g/L。[治疗]由于贫血的原因很多,治疗需根据不同病因,见以下各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衰竭及造血微环境的损伤,导致以全血细胞养活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主要临床表现有进行性贫血、乏力,体表及内脏出血以及反复感染,根据病程缓急分急性和慢性两型。常见的病因有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感染、妊娠、体质因素及骨髓增生异常。本病国内常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4:1,年龄13~72岁,72%患者年龄小于40岁,故本病好发于青年。
2、分型:(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Ⅰ型):1)发病急,以进行性贫血、内脏出血、严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2)末梢血象血红蛋白下降快,并伴以下三项之两项:①网织红细胞<15X159/L;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X109/L;③血小板<20X109/L。3)骨髓像显示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较轻。2)血红蛋白下降较慢,末梢血象中其他成分均较急性再障为高。3)重型再障-Ⅱ型;慢性再障病程中病情恶化,临床表现与急性再障相同。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出血少见,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幼红细胞增生活跃,尿中含铁血黄素,糖水试验及酸化血清试验阳性为其特点。(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贫血体征需与本病相鉴别,骨髓穿剌多显示增生活跃。(3)骨髓纤维化慢性型可伴肝脾肿大,骨髓X光线片和骨髓活检呈典型的骨髓纤维化的表现。(4)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骨髓穿剌显示原始细胞增加,可确诊。[治疗]1、输血指征:(1)血红蛋白<60g/L,有心功能不全时应输压积红细胞。(2)血小板<20X109/L,或有出血者输血小板。(3)有细菌感染而对抗菌素治疗无效时输白细胞悬液4~5天至感染消退。2、防治感染:(1)发热或有感染征象应及时按经验使用广谱抗菌素。(2)使用抗菌素前应作血、尿、咽或其他感染部位(如痰、大便、皮损等)的培养。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1)雄激素:是一种非特异性红细胞生成剌激剂,为首选治疗,疗程不少于6个月。1)丙酸睾丸酮:1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2)康力隆:2mg,口服,每日3次。3)大力补:10mg,口服,每日3次。上述治疗如有效,约1个月左右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随后血红蛋白上升;约2个月后白细胞始有轻度升高;血小板升高最慢,常用3个月以后并且往往不能恢复到正常。丙酸睾丸酮的雄性化作用明显,可出现女性男性化或逻辑性性欲亢进的副作用,但多不严重,一般不影响治疗;由于长期肌肉注射可发生注射部位肿块,甚至形成脓肿应注意发现后及时处理。本类药物尚可引起谷=丙转氨酶升高,有肝病应慎用。(2)血管解痉剂:阿托品,0.3~0.6mg,每日3次,口服;或0.5mg,皮下注射,每日1~2次。654-2,5~01mg,肌注,每日1~2次。连用1个月为1疗程。以上两药可联合或交替使用。可引起心率增快和口干,有青光眼的患者禁用。(3)胎肝造血细胞移植。      
急性再障起病急、病情重,需立即到血液病专科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有骨髓移植(40岁以下,有同胞供髓者)、静脉输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马)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短程冲击疗法。拟行骨髓移植者应避免输血。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少毛细血管出血,泼尼松口服,每日15~30mg。[护理]1、清洁皮肤,避免感染。2、加强口腔清洁护理,每顿饭后刷牙并用4%苏打水及0.1%雷夫妈尔漱口。3、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用缓泄剂,便后清洗。4、居室经常通风换气,避免到公共场所,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营养性巨细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和维生素B12营养缺乏造成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本病的特点为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呈巨幼红细胞生成,并可累及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常见原因为长期素食、偏食、蔬菜烹调不当、酗酒、不适当的饮食限制或"忌嘴"造成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妊娠、婴幼儿生理需要量大或胃肠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具有地区性,我国以山西和陕西省等西北地区较多见,患病率可达5.3%。 [诊断要点]1、有造成营养缺乏的原因。2、临床症状有贫血的一般表现,包括:乏力、头痛头晕、心悸、活动后憋气等;常伴食欲不振、恶心、腹泻、舌痛、舌红、舌面光滑等。维生素B12缺乏者可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如肢体末端麻木、感觉低下和异常,也可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和精神忧郁等症状。3、末梢血象为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32pg;可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4、骨髓呈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也有巨型变。5、血清叶酸测定<3ng/ml,血清维生素B12测定<200ng/ml。6、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有效。[治疗]1、叶酸:5~10mg,口服,每日3次。2、维生素B12:200ug,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约需15~30天。3、严重者可能合并缺铁,应适当补充铁剂。4、病因治疗:患有消化道疾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 应从儿童期开始养成不偏食的饮食习惯,注意膳食中营养素的调配,老年和体弱者精心调理膳食结构,及时治疗牙齿及消化道疾患。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被用尽,影响血红素合成所引起的贫血。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症是最觉的营养素缺乏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而重要的健康问题。其高危人群为妇女、婴幼儿和儿童。常见病因为慢性失血(如月经多、痔出血、溃疡病、钩虫病等),铁的需要量增加(婴幼儿、妊娠、哺乳、月经)及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术后,长期严重腹泻、胃酸缺乏,嗜好浓茶等)。
[治疗]1、纠正病因:积极治疗失血性疾病,如消化道失血、痔疮和女病人的月经失血过多。2、补充铁剂:(1)口服:硫酸亚铁0.3g,或富马酸铁0.2g 饭后,每日3次,血红蛋白正常后需继续治疗3~6个月以补充贮存铁,避免复发。(2)注射:由于注射铁剂引起局部剌激、过敏反应、导致血色病等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注射铁剂,如患者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有消化道疾病、胃肠吸收障碍或需补铁量大时可考虑注射铁剂,但应严格控制用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右旋糖酐铁总量(mg)=300X(15-病人血红蛋白克数)+500首剂50mg,深部肌肉注射,以后可每日或隔日100mg。[预防与保健]1、加强妇幼保健,预防早产,做好婴幼儿喂养指导,及时添加含铁量及铁吸收率高的转食品;对较大儿童应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做到每日膳食营养平衡。2、积极防治月经病,重视置节育环月经过多的问题,及时就医治疗。3、防治寄生虫病,特别是钩虫病;有消化道慢性出血史的病人应注意补充铁剂。
一、重型再障1、起病急、进展快2、贫血程度重且进行性加重,乏力、头晕、心悸明显3、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黏膜外,常有内脏出血(消化道、 泌尿系、生殖系和颅内出血)4、感染多见(皮肤、肺部),重者败血症5、常用的对症治疗措施不易奏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治疗措施】 1. 糖皮质激素:强的松:1~2mg/kg,1次或分3次/d,口服;血小板正常并稳定后,逐渐减为维持剂量,疗程3~6月。甲基强地松龙:500mg/M2,静脉滴注,3~5d,然后改用强的松。 2. 免疫球蛋白:血小板< 20×109/L,伴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或需接受较大手术的患者用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用5d。3. 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1mg 持续静脉滴注8~12h,1次/周,3~6次。足叶乙甙:60~100mg,用法同前。大剂量环磷酰胺也可应用。 4. 脾切除:适应证:有服用激素禁忌证者;激素治疗无效者;或需服较大剂量激素维持治疗者。 5. 血小板输注: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或需接受较大手术的患者(4~6U/次)。 6. 其它:达那唑:200mg,3次/d,口服,疗程>6月。干扰素:3MU,皮下注射,3次/周。疗程3~6月。 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可伴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坏死。按增生细胞的系列不同,分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其骨髓特点如下: ⑴ ANLL : ① M1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细胞≥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少见,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可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 ② M2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粒系明显增生,可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2a型:原粒细胞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 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M2b型: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但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核浆发育明显不平衡,此类细胞>30%。 ③ M3型(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此类细胞>30%(非红系细胞);易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3a型(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M3b型(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④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系、单核细胞系增生,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系、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又分四种类型: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单核细胞系≥20%(非红系细胞)。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M4c:原始细胞即具粒细胞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非红系细胞)。M4Eo:除具上述特点外,还有粗大而圆的嗜酸颗粒及着色较深的嗜碱颗粒,占5%~30%(非红系细胞)。⑤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系增生,可见细小Auer小体;红系、粒系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单核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5a型(未分化型):原始单核细胞≥80%(非红系细胞)。M5b型(部分分化型):原始、幼稚>30%,原始单核细胞< 80%(非红系细胞)。⑥M6型(红白血病):红细胞系>50%,且有形态学异常,非红细胞系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非红系细胞);若血片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巨核细胞减少。 ⑦M7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红系、粒系增生相对抑制。 ⑵ALL : ① L1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核圆形,偶有凹陷与折叠,染色质较粗,结构较一致核仁少,不清楚;胞浆少,轻或中度嗜碱。 ②L2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淋巴细胞大小不一,以大细胞为主;核形不规则,凹陷与折叠易见,染色质较疏松,结构不一致,核仁较清楚,一个或多个;胞浆量较多,轻或中度嗜碱。 ③L3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但细胞大小较一致,以大细胞为主;核形较规则,染色质呈均匀细点状,核仁一个或多个,较明显,呈小泡状;胞浆量多,深蓝色,空泡常明显,呈蜂窝状。46部分性癫痫发作和全身性发作的鉴别 47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如何鉴别
答:(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意识障碍重。脑梗塞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亦无头痛、呕吐等症状,神志清醒。(5)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而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压力不高,清晰无血。(6)脑出血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多见,瞳孔常不对称,或双瞳孔缩小,眼球同向偏视、浮动。脑梗塞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少见,瞳孔两侧对称,眼球少见偏视、浮动。当然,个别轻度脑出血病人临床症状轻,与脑梗塞相似,两者难以鉴别。而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时,也酷似脑出血,临床上不好区分。要力争尽早做CT扫描检查。脑出血的CT表现为高密度阴影,而脑梗塞表现为低密度阴影,两者截然不同。 48试述癫痫的治疗原则 答:三、癫痫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2、非药物治疗 (1)癫痫的外科治疗:颞叶切除术,半球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 (2)减轻顽固性癫痫的其他手术方法: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慢性小脑刺激。 (3)迷走神经刺激 (4)癫痫刀技术(1,28导癫痫刀),脑多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 (5)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法,催眠疗法,认知疗法 。
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