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下的医德医风建设
我们所说的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得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中华医学,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优秀医学传统文化与美德,是我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告诫医生对从事的医道应该既要精其道,又要善其行。六朝梁代的杨泉《物理论·论医》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孙思邈也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作了深入的论述,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说: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它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患者的疾苦。在西方,医学道德文化的形成,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发源地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460-377年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医学伦理道德的奠基。到了十六、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包括医学在内的整个自然科学从中世纪的宗教经院哲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实验医学,从而使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个人行为扩大为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发展了医德的内容和行为规范。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弗兰德氏是其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医德十二箴,是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进一步发展。1947年美国医学会制定了医生道德准则,1949年世界医学会公布了著名的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同年的伦敦会议,通过了《国际医德守则》,从而医学伦理道德的价值观有了新的发展。其不仅具有生理价值,而且具有了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人们期望医学科学成就能够成为未来社会文明幸福的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归宿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我们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和落脚点。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员、全程、全环节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社会主义的医患关系原则,就是医生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体现医疗卫生工作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最高宗旨。一切为病人服务,病人至上,这既是传统医患关系得完善,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搞好医德医风建设,宣传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